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4日  作者:任鸟飞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任鸟飞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李纲和宇文黄中一路西进。

到了西京洛阳时,他们遇到了解州闻喜县举子赵鼎。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志气高远,心怀天下,气质不凡,谈吐间,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潜质。

李纲和宇文黄中跟赵鼎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三人于是决定一块前往东京汴梁城参加今年的科举。

三人来到了陈桥驿时,才得知,赵俣特意下旨,所有未使用的驿馆,全都对前来进京赶考的举子开放,以供举子歇脚之用。

赵宋王朝自建国以来,对外的交往一直很活跃,来赵宋王朝的各国使节很多,也很频繁。

在接待这些使节方面,赵宋王朝大体上是实行一国一馆的制度。

譬如,辽国使者,都安排在都亭驿接待;西夏使者,一般在都亭西驿或来远驿;高丽使者,在外城的同文馆;南番、交州、西番、大食、龟兹等使者,都在怀远驿接待;而吐蕃、党项等使节,则在礼宾院接待。

——赵宋王朝按照一馆一国的原则安排使者下榻,一方面体现了对客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安全保密的需要。

至于坐落在东京汴梁城北郊陈桥驿的驿馆,名叫“班荆馆”。

陈桥驿就是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个小镇,离京城大约有四十里路。

“班荆”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即伍子胥的祖父),与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后来因岳父犯事,伍举避祸于郑国,并准备投奔晋国。在郑国都城郊外,他与声子不期而遇。于是,二人在路边折了些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边吃边谈。“班荆”后来便成了朋友相遇不拘礼节、共坐一起畅叙情谊的代名词。

班荆馆虽然设在郊区,但馆舍建筑、食宿条件、服务水平等与设在京城的其它馆驿相差无几,同样是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亭台楼榭,令人目不暇接。

赵俣将这样的地方对进京赶考的举子开放,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与体恤。

用赵鼎的话来说就是:“实乃圣君的宽仁之举,足可见陛下求贤若渴之心也!”

踏入班荆馆,李纲三人才发现,馆内布局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袭人,仿佛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他们被引至一处幽静雅致的客房,房间内陈设简约而不失雅致,窗外便是精心修剪的园林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跟他们同屋的还有太学生李光以及他特意前来迎接的好友青州举子仇悆。

五人对坐,品茗论道,谈及此次科举之志,皆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誓要在科举之中一展才华,为国效力。

夜幕降临,班荆馆内灯火通明,来自五湖四海的举子们或三两成群,或独自一人,围坐于灯火阑珊处,他们或低声吟诵,或高声谈论,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政治抱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李纲五人也参与其中,与各路英才交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对时政的看法。

期间,也有新旧两党的争执,甚至争吵。

但赵俣登基以后,一直在引导,新旧两党在法治和规则框架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进行观点交流和政策探讨,谁走极端,不问是非对错、青红皂白,不顾国家利益,一心搞党争,为了争而争,就消灭谁,永不录用。

还有,这次科举,新学和儒学并重,以至于那些极端的新党人士和极端的旧党人士都不可能中举,这也使得他们要么改变思想去学习对方的典籍甚至干脆拥抱对方,要么就只能放弃当官,始终郁郁不得志地做闲云野鹤。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新生代的官员中,新旧两党的矛盾缓和了不少,甚至也可以说新旧两党的矛盾开始瓦解,至少双方暂时搁置了彼此之间的矛盾。

次日清晨,五人一同走出班荆馆,迎着初升的太阳,踏上了前往东京汴梁城的最后一段旅程。

沿途所见,略过不提。

只说,五人抵达东京汴梁城时,天色已黑。

此时正好是上元节。

就见,东京汴梁城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京城各主要道路上,人山人海,载歌载舞,一派祥和富裕幸福的景象。

每年的上元节观灯,都是东京汴梁城中的一大盛事,皇帝都要登上宣德楼与民同乐。

早在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赵宋朝廷就下令,停止中元与下元灯展,集中力量办好上元灯展。

于是,上元灯展的规模变得更大,要连续举办五天。

“上元五夜灯”早已经成为赵宋王朝的一种规制,上元灯展也已经成为东京汴梁城标志性的盛大节日之一。

这有力地推动了上元灯节的发展。

每到上元佳节,东京汴梁城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御前大街上,灯市更是绵延数十里。市民都涌上街头,来到宣德楼前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此情此景,令王安石都按耐不住其内心的兴奋,用诗来进行描绘:“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到了赵俣这一朝,按说应该发扬这种风格,比如学历史上的赵佶,将上元灯展办得更加辉煌壮观璀璨,盛况空前。

但让人很意外的是,赵俣竟然将办灯展的钱缩少到了宋神宗一朝和赵煦一朝的十分之一。

宋神宗一朝和赵煦一朝,常常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扎架子制作山棚,一直到正月十四才彻底完工,所费彩帛,巨以万计。灯节结束后,这些东西都被皇帝颁赐给了内侍,让内侍拿去换钱。

而到了赵俣这一朝,因为将办灯展的钱砍去了九成,这些东西也就不再赏赐给内侍了,而是翻新一下继续使用。同时,架子也不用提前好几个月费钱、费人地重新扎,而是提前半个月将去年用的山棚修一修就接着用,只有那些实在腐朽不能用的才会重新制作。

总之就是,赵俣这一朝在这些表面文章上是能省则省。

这样做出来的灯展效果肯定无法跟以往相比,就更别提跟历史上赵佶时期的灯展相比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因为有前朝打下的好底子,即便赵俣这一朝如此之省,也能做到,花灯分散在东华门、左右掖门、东西角楼、城门大道、大宫观寺院等皇城周围,皇城雉堞上亦遍设之。

反正,从外面来的人,是根本就看不出来这里面的区别。

宇文黄中、赵鼎他们这些没来过京师的人就震惊东京汴梁城的繁华,以及上元节的热闹。

而让李纲没想到的是,汴梁城中不仅有木自行车,还有一种新型人力车。

这种人力车,是木质框架结构,精美、结实又质朴。高高撑起的黑色布篷,能遮阳挡雨。车座是厚实软垫,铺着蓝布坐垫,靠背微微向后倾斜,坐上去一定很舒服。两个木质车轮被磨得油亮,有些还裹着兽毛毡。车夫站在车把旁,双手搭在上面,车把上的铜铃铛,偶尔被风拂动,发出清脆声响,引得路人侧目。

李纲问李光:“此车是?”

“此乃黄包车,亦是麻皇妃所造。”李光答:“然为何叫黄包车,却没人能说得清楚。”

听说黄包车也是麻晓娇发明的,李纲就没再多问了,实在是麻晓娇已经创造出来了太多太多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的人生活的东西。

李纲等人没问,李光却又主动说了一些东京汴梁城中独有(也可以说还没传播出去)的一些麻晓娇的发明,像太阳能热水装置,太阳能锅,千里镜,扩音器,传播得清楚、传播得远、还可以双向通话的土电话,等等……

这让李纲等人更加佩服麻晓娇的发明创造能力。

进入汴梁城深处,李纲五人更是被其繁华所震撼。城内楼阁林立,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好一幅盛世图景。

李光对李纲等人说:“陛下今夜将登上宣德楼与民同乐,你几个可去一观?”

宇文黄中说:“此等盛世,岂可错过?”

仇悆不太喜欢凑热闹,所以他说:“我去潘楼街高升客栈为你几个开房,以便我等落脚,你们去玩罢。”

李纲等人都是君子,哪会强人所难?

于是,他们将各自的随从以及马匹、木自行车、行礼物品交给仇悆,然后一人叫了一辆黄包车,前去宣德楼前。

位于皇宫宣德楼对面的鳌山山棚,是所有山棚中最高大最豪华最壮观的。它结彩为山楼影灯,起露台,教坊陈百戏,是上元灯节之夜里最繁华热闹之处。

李纲等人来到此处,随人群等着赵俣登上宣德楼上观灯。

在等赵俣登楼时,李纲等人听说了,赵俣将办灯展的钱缩减到了十分之一,不少无知的人在那抱怨说,若非如此,今年的灯展肯定不会比前朝逊色那么多。

李纲等人则感慨:“陛下即位以来,崇尚节俭,轻徭薄赋,实乃百姓之福也。”

赵鼎也点头附和:“此乃盛世之兆,吾等定当尽心辅佐陛下,共创大业。”

正当李纲等人沉浸在对赵俣圣明之举的赞叹中时,宣德楼上突然传来一阵宏大的乐声。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纷纷翘首以盼。

只见,赵俣身着华服,在一众侍从的簇拥下缓缓登上宣德楼。他面带微笑,向楼下的百姓挥手致意。

百姓们见状,顿时欢呼雀跃,高呼“万岁”,声浪一波接着一波,震耳欲聋。

郑显肃紧跟赵俣身后,她仪态端庄,凤冠霞帔在灯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二人站定后,楼前广场上的百戏表演正式开始。杂耍艺人在空中翻腾跳跃,身手矫健;舞狮队伍活灵活现,引得众人阵阵喝彩;还有那妙龄女子的长袖善舞,身姿婀娜,令人陶醉其中。

李纲等人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所感染,跟着一块载歌载舞,嬉笑玩闹。

不多时,人群中突然一阵骚动。

李纲回头看去,就见,十几米外人群中正发生着令所有行人都来不及反应的突兀一幕。

这时候的广场上,本来就摩肩接踵,各种声音也喧嚣成一片,很多人手上都拿着花灯狂欢,远处那条黄龙更是随着喧天的锣鼓声舞过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声音原本很难引人注意。

然而,忽然响起的这个声音,却并非是喧闹,而是凄厉。

那是“啊——”的一声惨叫,人之将死时的呼喊声撕裂了这一片声浪。

由于正好回过头,李纲眼中看见的是,无数花灯间菁然露出的金属冷芒,在刹那间划出,血花随着惨叫声高高地飞过行人的头顶,一条断臂冲天而起。

混乱的声潮,弄得清状况与弄不清状况的人,反应过来的与未曾反应过来的人,全都混合在这一刻。

“呀啊——”

叮叮叮叮——

呐喊声,惊叫声,厮杀声,化为波纹朝四周霎然推开,似乎有数之不尽的头系红带的人,一边乱杀人制造混乱、一边向着宣德楼杀去。

不等李纲等人弄懂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就被人群推着如潮水一般向两边散去。

仅仅离李纲等人十几米外喊杀声越来越盛,鲜血也越飙越多,随后就有数之不尽的人,呐喊着,冲到了宣德楼前不到二百步的距离。

呼喊的声音在夜色中炸开了,十几米外,冲杀的声音密集地响起,有人“啊——”的狂呼,气氛炽烈肃杀,犹如战阵上的两军对垒,那边挂着的花灯本就繁密,街道上空像是挂起的蜘蛛网,不时有一盏灯爆开,或是一整条绳索带着花灯掉下来,地面上有人被劈飞出去,或是断手,或是断脚,他们捂着伤处惨烈嘶喊,还有些人直接就是头没了。

人们相互踩踏,死伤更是不可计数。

按照规定,天子御楼观灯,开封府尹必须在楼下安排警卫人员,以保障皇帝的安全。

可不知为什么,今天在宣德楼下似乎没有安排警卫。

此时此刻,赵俣身边只有数百御龙直和弓箭直亲从算是能打的,其他人,要么是赵俣的妃嫔,要么是宫女、宦官,全都是非战人员。

还有,此时此刻赵俣以及自己的一众妃嫔坐在宣德楼上,窗外是灯光万盏,人群熙攘,隔着重密的帘幕,下面的百姓不可能看见赵俣正在宣德楼中。

可这些刺杀赵俣的人,似乎笃定赵俣肯定在宣德楼上,他们边屠杀民众制造混乱,边径直向着宣德楼杀来。

见此,黄经臣大急,他劝赵俣道:“官家,快撤回宫罢。”

梁师成、李彦、杨戬等人也都劝赵俣赶紧撤回皇宫。

甚至就连郑显肃都紧紧抓着赵俣的胳膊,少有地紧张起来。

至于赵俣的那些妃嫔、宫女,就更不济了,她们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

就在这时,有人却跟别人唱反调道:“官家,万不可轻举妄动……”


上一章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