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声大噪的五女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最新章节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声大噪的五女

第一百五十七章 名声大噪的五女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22日  作者:任鸟飞  分类: 历史 | 两宋元明 | 任鸟飞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决定举行科举之后,赵俣跟章惇和已经从巩义回来的韩忠彦商议了一下具体事宜。

随后,赵俣就让韩忠彦负责科举相关事宜,章惇照例总揽全局。

很快,礼部便在京城的重要场所,如礼部、太学等地张贴公告,公告中会明确科举考试的时间、地点、科目、报考条件等详细信息。

与此同时,礼部也派遣官员到各地传达科举相关信息,让地方上的学子知晓。

此外,朝廷还通过官方的邸报来传播科举的消息。邸报会分发到各地官员手中,进而使更多人了解到科举的具体情况。

这些公告的发布,旨在让天下学子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科举信息,以便做好应试准备。

洪武元年深秋时分,解试顺利举行。

举行科举之前,赵俣特意下圣旨,明说:这科取仕两千,为历年之最。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年参加科举的人众多。大量原本不准备参加今年科举的人,也都选择了试一试。

陇右都护府也有不少举子如此。

他们在熙州城通过了解试,洪武二年刚过完年,就纷纷进京准备参加春闱,也就是参加省试。

而李纲就是其中之一。

李纲生于秀州华亭(也就是后世的上海松江),今年十九岁,他的父亲李夔是元丰三年的进士,元祐二年调任福建松溪县尉兼主簿,李纲与母亲吴氏随父赴任。

时任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州的吕惠卿,很是赏识李夔的才能。

后来,吕惠卿任鄜延路帅臣,征李夔充任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

绍圣三年,李夔抵达延安就职,十四岁的李纲随侍。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李纲,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勤奋好学,精通诗赋,才气远近闻名,更可贵的是李纲自幼有大志,从少年时就很注意关心国家大事,一言一行必遵法度,颇得长辈们的赏识。

李夔的好友陈瓘就曾断言,李纲日后必成大器。

当时西夏军入侵,围城甚急,李纲不愿学各僚属的子弟假装登城拒敌,以受封赏,但还是时常“骑绕城上”,表现了自己的勇敢。

前年,赵俣让吕恵卿坐镇熙河路为收复西夏做准备,吕惠卿再度征李夔,让他充任知湟州,李纲再次随侍。

李纲初到陇右都护府时,这里目之所及是一片凋敝之景。

政治上,当时部落林立,各自为政,毫无秩序可言。为了争夺牧场、水源,部落间冲突频发,战争的阴霾时刻笼罩。毫无公信的政权,无力平息纷争,各部落只凭武力行事,民众朝不保夕,惶惶不可终日。

经济上,当时更是衰败不堪。农业技术原始落后,农民使用简陋粗糙的农具艰难耕种,产量极低,粮食常常匮乏。

商业上,当时除了旧有的丝绸之路,其它地区皆交通闭塞,对外交流甚少,商业活动仅局限于简单的物物交换,市场上商品种类稀少,交易冷清。

文化教育上,当时这里宛如荒漠。几乎没有成体系的教育机构,知识传承全靠长者口口相传,难以形成知识积累和广泛传播。文字仅在少数上层和宗教人士中使用,普通民众大多目不识丁,思想愚昧,精神世界极度匮乏。

医疗卫生上,条件极为恶劣,疫病一旦爆发,便迅速蔓延,人们束手无策,只能在病痛与恐惧中苦苦挣扎。

而自从赵俣君臣以雷霆手段拔光这片土地的贵族和豪酋,又移来了一百万汉民,派来吕恵卿以及大量赵宋王朝的能官干吏治理这里,陇右都护府方得以重焕生机,渐渐有了人烟稠密、文化昌盛之貌。

可以说,李纲是亲眼见证了这一变革的艰辛与辉煌。

过程便不赘述了。

只说,经过赵俣君臣的努力,如今在赵宋王朝的治理之下,陇右都护府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部落被消灭,落后的奴隶制成为历史,郡县制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便是统一的法律与秩序得以确立,民众终于得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各民族的矛盾也在官方的调解下逐渐消融,合作与共赢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经济上,赵宋王朝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引入了麻晓娇搞出来的先进工农具和袁倾城搞出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各族民众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这一切,促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这里的人民再也不用为饥饿所困。

商业上,由于占据了丝绸之路的要冲,以及交通的改善,使得这里极大地促进了对外交流,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易热火朝天。

文化教育方面,赵宋王朝在这里建立了成体系的三舍法和升贡法,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与积累。各族的孩子得以在学堂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汉字在普通民众中逐渐普及,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明,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医疗卫生条件也随着《叶诗韵医典》的传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疫病的爆发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们在病痛面前不再束手无策,而是在科学的救治下重获健康。

这使得李纲从最初的保守派,变成了如今坚定的改革派。他大力支持赵俣搞变法改革,收复西夏。

在李纲看来,只要赵宋王朝能够收复西夏,再复制陇右都护府的成功,西北就能彻底安稳下来,进而大力发展,用不了几年,这里的民众就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了。

为了更好的报效国家,也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赵俣收复西夏,李纲参加了今年的科举,并一举就过了解试。

春节一过,李纲就告别了父母,带着一匹马、一个随从、一辆已经开始在西北流行的木头自行车以及主仆二人一路所需的物资,离开了陇右,前往熙河路。

木自行车的制作材料多为随处可见的木材,成本较为低廉,自己制作,车架甚至不需要额外花钱(制作木自行车的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只要有基本的木工技能和工具,就可以制作),最大的成本也不过就是买轴承的钱,但一对最好的轴承,也用不了一贯钱。

而马匹的购买价格可就高了,哪怕是在陇右购买,一匹上好的马,也得几十贯,甚至上百贯,并且后续饲养、照料等也需要持续投入成本。

关键,木自行车的承载能力出色,一些加大版的木自行车能承载一千斤甚至一千五百斤的重物。而一般的马匹虽然也能驮运或拉载一定重量的货物,但与特制的重载木自行车相比,在承载量上可能会稍逊一筹。

另外,木自行车构造简单,日常保养主要是对木材部分进行检查和加固,以及对车轮等部件进行维护,不需要像马匹那样需要专业的呵护。

还有,木自行车能适应性强,无论是土路、山路还是泥泞道路都能行驶。马匹在一些极端路况下,可能会因马蹄受伤等问题而影响行进。

此外,木自行车不会像马匹一样受到气候、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工作能力。

总之,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木自行车在这个时代是很方便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两年多以前,木自行车一经面世,就迅速推广到赵宋王朝的各个地区。

不过,木自行车哪怕发展了两年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其轴承很容易坏。

另外,没有减震,骑行时,得靠人的身体减震。

说起此事,麻晓娇也真是尽力了。

麻晓娇是具备现代轴承的知识的,她也了解其结构和原理,知道使用合适的材料如钢铁来制造轴承的内外圈和滚珠。她已经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已有的冶铁、锻造等技术,通过改进工艺,制造出来了最简单的滚动轴承。同时,她还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轴承,如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应用于车辆、机械等领域,提高机械的运转效率和性能。

但因为缺乏专业的加工设备(麻晓娇的木铁机床的精度终究是差点意思),关键还是钢铁的硬度不够,这使得目前的轴承还是差了不少。

好在,由于麻晓娇研究出来了润滑剂,又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已经研发出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轴承了。

在此基础上,内侍省开办了几家轴承厂,赚到了不少钱。

一些聪明的商人见生产轴承和推广木自行车有利可图,也纷纷开办轴承厂,甚至是直接开设木自行车厂。

很快,轴承厂和木自行车厂就随着木自行车开到了京兆府,并扩散到了整个西北。

因为开设轴承厂和木自行车厂利润很不错,民间的高手也在发展轴承和改进木自行车。

这使得轴承的发展还算顺利,也使得木自行车可以推广开来了。

至于减震,目前可就不好发展了。

弹簧钢是一种具有高弹性极限、高疲劳强度和良好韧性的合金钢,其生产需要先进的冶金技术和设备。

而这个时期,虽然冶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能够生产出各种铁器和钢制品,但还无法精确控制钢的成分和性能,也没有能力生产出符合弹簧钢要求的材料。

——这时的炼钢技术主要是传统的炒钢法、灌钢法等,难以实现对合金元素的精确配比和对钢材组织结构的精细调控,而这是生产弹簧钢所必需的。

至于在木制车轮表面缠绕一层橡胶皮垫,由于中国目前没有橡胶,也肯定做不到。

好在,就算没有减震,木自行车也能用,无非就是遭点罪,多修几次车而已。

李纲主仆赶路期间,上坡时,就让马拉着木自行车,平路时,人推马拉,下坡时,木自行车跑得比马还快,一路顺顺利利就到了熙河路的治所熙州。

在这里,李纲特意代表父亲李夔前来拜见吕恵卿。

吕恵卿告诉李纲,陛下今年之所以扩招,是在为收复西夏储备人才,他这次好好考,应该能中举。

告别吕恵卿,李纲主仆二人继续东进。

在出大散关时,李纲遇到了一个木自行车轴承坏了的举子。

李纲很热心地借了一个轴承给这个举子。

“小弟过嘉陵江时,掉了一个囊,备用轴承皆在那里,又经历蜀道颠簸,才抛锚至此,忘了自我介绍,小弟宇文黄中,成都府广都人士,敢问兄长高姓大名?”宇文黄中说。

李纲还礼道:“在下李纲。兄长复姓宇文,又是成都府广都人士,据小弟所知,唐文宗太和年间,有谏议大夫宇文籍在四川任职,其子遂定居于蜀中,敢问兄长可是北周皇室后裔?”

宇文黄中佩服道:“兄长好见识!小弟听兄长口音,虽西北味极重,却带有很重的无锡音,无锡有一支李氏,乃唐宗室后裔,因任建州刺史,其家遂定居于邵武,后搬居无锡,不知……”

李纲哈哈大笑:“兄长才是好见识,几句话便摸出小弟跟脚来。”

宇文黄中陪笑道:“是兄长先点破小弟跟脚的。”

两人一见如故,随后便闲聊起来。

在这个当口,在李纲的随从的帮助下,宇文黄中的随从很熟练的换好了轴承。

接着,两伙人一路同行。

看到路上的人,很多都跟他们一样,推着木自行车赶路,其中还有不少商队,以木自行车为运输主力。

宇文黄中感慨:“麻皇妃真天纵奇才,竟能创出自行车,往来之人受惠良多。”

李纲说:“何止自行车,我陇右还有众多工农具,皆出自麻皇妃之手,各有神奇……”

接着,李纲便给宇文黄中讲述了麻晓娇的诸多发明以及其神奇之处:像木牛流马灌溉车;脚踏式多综多蹑织布机;减少人力和畜力消耗的改进版曲辕犁;能够同时完成开沟、播种和覆土,节省人力,提高播种效率,尤其适合小麦、粟等作物的耧车;为应对畜力不足,而发明的木牛和代耕架;工兵铲、刨子、锉刀之类各种各样的工农具……

宇文黄中听完,感叹:“真不知陛下从哪找到的这位奇女子。”

李纲笑道:“哪是一位奇女子,而是五位奇女子,然除了麻皇妃,我只知其中一位叶皇妃及一位袁皇妃,她二人丝毫不输麻皇妃,至于另外两位皇妃有何奇异之处,我亦尚未听闻……”

在李纲的讲述下,《叶诗韵医典》在陇右救人无数,而陇右这两年之所以连年大丰收,与其说是麻晓娇的功劳,倒不如说更得感激袁倾城的《倾城农书》。

至于张纯和李琳有什么本事,李纲真就不知道了。

听李纲说完,宇文黄中由衷地说:“此五位皇妃大名,小弟也有所耳闻。只是张皇妃、李皇妃其事迹不显,叶皇妃及袁皇妃的《叶诗韵医典》及《倾城农书》朝廷虽也在我广都推行过,奈何此二书被我地之人所抵制,未能推行,知县等人还因此被免职,不想此二书竟也如此神奇,我地豪强愚昧无知至极也。”

李纲不无感慨地说:“我陇右若非将吐蕃贵族及豪酋尽数拔除,也必如你那里一般,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大利……”


上一章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