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收获最大就是唐主任。
让卫东捧着地图,就是拿着卫星地图导航的那种感觉:“这边是理工大学,对面是博物馆,前面是商业街区,你看这特么才叫生活街区,临街一排商铺门面,开门做生意,楼上是住家户,经开区那靠近商业区的路口不就应该这样吗?”
就明明已经走在其中了,几乎还意识不到这已经是现成的样板。
可能真正也就“让天眼”和“池外侨”能看穿这点。
但只要点明,唐主任也能恍然大悟,连忙求着张经理帮他在这里照张相。
经开区要建设成什么样儿。
让卫东之前是知道大概,但不会描述,更不知道怎么掩盖自己为什么知道。
现在就简单了,指着路边不断提醒:“厂区楼不应该是这样吗?”
“马路牙子不应该这么宽吗?”
“道旁树不应该这么修剪绿化带么?”
“把学校和住宅区分开的围栏就应该这么做啊。”
他又不求装逼,不需要在领导面前显摆自己才是先知般指导城市建设应该怎么样,现在能简明扼要的点出最后最好的样子,就能帮很多环节少走许多弯路。
唐主任一路上嗯嗯嗯,还想记笔记!
张经理连忙提醒他:“不用,我都按照你们说的拍了,回去一看就明白,而且交给建筑、市政、环卫的工作人员,也能很明确的知道您要求是什么,卫东这个办法真好!”
他还是不着痕迹的把功劳保护在让卫东身上。
俩姑娘结伴走后面:“别管他,老张还不错,以后可以多安排下,那洋文是什么意思?”
凤雏的外语功底能派上用场:“南棒美食?他们有什么美食,这个是东瀛美食,还有三哥家的飞饼,哦哦,这是东南亚美食,忽然有点流口水。”
“那是服装店吧,那件衣服好好看,你穿肯定漂亮!”
“我的妈呀,这裙子是标的多少,两千块港币吗?”
“也就一千块,要不买给你姐穿穿看,她这里绷起来肯定好看,卫东肯定喜欢。”
就讨好大妇是本能,但目的还是取悦老爷。
“真的吗,我看看你的……”
吴生云在最后故意跟老高滔滔不绝。
于是外事办的科员跟着走了这三里地后,已经彻底改观:“你们绝对是我带过的考察队伍里最特别,最踏实的人,我要把这个过程经验写下来汇报给领导。”
因为这一路,买了五次水、饮料,两次香烟,三次零食,搞了几串鱼丸,姑娘还差点买衣服。
让卫东劝住了说回头问问池世明哪里买最划算,这次肯定不会少了买衣服和化妆品的。
重点是所有人都清晰了这个小超市开在这里是为什么,生意到底好不好,这个五金铺子是为周围邻居服务,估计还兼带上门安装维修,服装店在这里有点不合理,这家餐厅生意肯定好……
全程都是让卫东用四十年后的目光在分析判断,给各位上课。
有现成的城市样板放在面前,近期将经开区建设成什么样,这是个最简单直接到粗暴的依样画葫芦办法;
远期各位能从这种发展趋势找到自己的发展前景,那就各凭本事。
反正我开厂搞钱都是为了协助大家去开拓奋进的做大做强。
吴生云都不由自主的凑近些,认真倾听每句话。
这也造成了后来江州各行各业连续十多年到HK的考察密度居全国之冠。
实在是因着让卫东和池世明的推动,HK这座也是顺着地势而建的港湾山城,在地理结构上和分江而治的江州山城太像了。
很多街道、建筑、绿化、市政、公园、社区的设计衔接,简直可以无脑照抄!
因为地势不平坦,没法平坦开如棋盘格那样四平八稳、南北纵横建设的江州一直都很难搞大规模建设,结果很多细节在HK早就被多年认证经验搞定了。
直接抄!
连之前东张西望好奇新鲜的凤雏,都逐渐沉稳下来。
观察路边的各种店铺,在让卫东主要带着关注建设形态的时候,她居然发现了路边有“数字寻呼机(DigitalPager)”的专门电讯店销售,而且店里居然有大哥大!
对于她这种电讯专业出身的学霸来说,一直以为程控电话就是目前的世界领先科技,结果看到了颠覆认知的存在!
但她就不吭声,只悄悄摸出自己的相机拍摄。
这肯定是要单独找姐夫询问商量的事情。
却没发现沈翠月也逐渐安静下来,若有所思的看着眼前一切。
到了晚上才跟董雪晴争夺单独谈话时间。
连中午都是在油麻地周边,简单的吃个茶餐厅。
大家在这一片基本都是七八层老楼密布紧靠,却保持了四车道、六车道秩序井然的市区。
分别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量可观察细节。
让卫东不懂城市建设,不懂建筑规划,也不懂交通管理,明显是外行。
如果他用专业术语表达才会让大家惊诧莫名。
但他偏偏能看出核心重点:“看见没,本来狭窄的道路,要在这里增加个小巴车站,路牙子就应该朝里面内收半米到一米,停靠时候起码不会堵车,我们门口的马路全都是直线,这会儿没几辆车不觉得,以后稍微拥挤就该堵车,你看看人家……”
“卧槽,老张你看,我不是说了相馆那楼可以门面不拆背后施工吗,人家这就整栋楼施工全都用网纱包起来,然后把人行道用竹架子全封闭铺上网就安全了,再朝街面上用网支撑开几米,就算有东西掉下来也不会砸到车,学啊。”
“哎哟,这个玻璃楼可以的,你们看他多鸡贼,全都是假的包在外面,为什么我一再青睐推荐玻璃墙面,因为这是我们现在最容易达到现代化感觉的建筑样式,很容易让人觉得牛逼好看不得了,还不用跟人抢钢材、铝材这些紧俏材料。”
因为这都是后来城市建设里面很常见的问题。
这会儿九龙到油麻地一带,也没多现代化,到处都是老楼和大量伸出路面的招牌。
让卫东又调侃迟早生锈要掉下来几块牌子砸到人,才会大面积整改,怎么能不加约束管理的随便把招牌横跨到街面上呢。
要改。
就一边学,一边批,真正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老高说这才是辩证的在考察,在他能接触的这个级别考察团队里,这是独一份儿。
其他人不是惊叹花了眼,摇头这怎么赶得上,就是警惕防范不要让资本主义的虚假繁荣侵蚀内地。
哪有这么纯学术化的考察风格。
下午依依不舍的搭乘地铁穿过维多利亚港湾海底,可抵达港岛这边才发现这边是更现代化的高楼林立,更新型的城市规划建设细节,简直看不完。
大家又提前下车,走了三里地抵达约定地方都快晚餐了。
等着接待的人简直有点严厉批评的意思,可老高这次主动承担:“您看看我们这一路做的工作笔记,真就是跟着销售专家学习,才知道最基础最根本的知识都写在学霸的作业本上。”
这当然是让卫东的原话形容。
大家还是忍不住用纸笔记录了。
但最搞笑的是还在庙街那边,让卫东就建议大家学本地人风格穿起来。
一路走一路买衣裳更换。
十一月下旬了,这HK其实冬季温度也还挺凉的,所以街面上厚点的衬衫加背心是老伯的穿法。
唐主任您这样试试,再给腰上系个猪腰子包就绝对人港是大陆人了,十足的市井大叔。
张经理精神点,横条纹T恤外面罩件深色夹克,白色运动鞋,他本来就高大帅气,更显清爽利落。
老高也有白衬衫和行政夹克,当然是让卫东按照后世的眼光给选的。
他自己是黑色衬衫扎牛仔裤里,外面穿件米色夹克,就学成龙的那种街头穿法,很动感灵活。
吴生云的衬衫是那种垂感很重的白色,套着飞行夹克,还搞了副墨镜给他戴。
论卖相绝对比让卫东俊俏。
俩姑娘才是最养眼的,终于没忍住买了洋装,垫肩很高的那种秋冬装套裙。
董雪晴是橘色,穿起来愈发显得秀气娇俏,沈翠月则是藕青色,颇有女强人的商务干练。
衣冠到位就没什么异样眼光。
大家又学着让卫东大大方方的边走边看,真就没有内地出来畏手畏脚的小气样儿。
现在给这边的工作人员看了都吃惊。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内地考察人员,哪个不是战战兢兢。
这帮人却能专注到具体事务上,看的都是这马路修得好不好,商店生意究竟如何,餐馆看起来服务态度不咋样。
气色自然就不同了。
所以本来应该照本宣科的交代一番纪律跟规定,现在居然好像面对一群本地人。
甚至比他们这些已经在HK工作了不少时日的驻地人员都还要洒脱自在。
尤其让卫东学了老尤那种广交朋友的社牛交流风,热情邀请各位同志一起到刚才我们经过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起来味道应该还可以。
那会儿这都是站在斗争第一线的刀光剑影里,工作人员等闲不会随意外出。
他们都不知道这家酒楼如何,这帮刚抵达的江州改革小组就这么反客为主了?
所以哭笑不得的往上汇报了下。
本来这种日常都会有的全国各地考察队伍,不用这么事无巨细的指名道姓,结果人家一听是让卫东作为民营企业家自费带人出来。
还真是沾了这个罕见姓的福,好几位这边的领导都表示行吧,一起吃个饭见见这位改革战线的排头兵。
这就是尤启立梦寐以求的名气效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