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第197章 只道是寻常一个小小市场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都市>>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最新章节列表 >> 第197章 只道是寻常一个小小市场

第197章 只道是寻常一个小小市场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06日  作者:中秋月明  分类: 都市 | 商战职场 | 中秋月明 | 主公 | 你要支棱起来呀 
可很多主公不就是这样被局势逼着上位的吗。

事后回想,让卫东做岔的可能就是召唤了冯主编这个灾舅子来帮自己呼吁下。

结果这货把路边小吃做成了满汉全席。

但想想于松海也会捣鼓出读者来信这些把戏,你们这些记者真嘚信不得!

晚上还不敢跟董雪莹出去开车放松,这些记者到处转悠,天晓得会不会盯上这辆特别出众的双排座。

让卫东甚至还要承担起开车送这几位到市里招待所的任务,约好明天中午返回江州。

再顺便去邮局打了个半夜长途给沈翠月,让她恢复起卫生巾机器的装配。

自己最后回麻纺厂借出来的空库房,所有麾下已经都集中在这里。

五十多台卫生巾机器,还有堆积如山的原材料“轮胎卷”,今天被货轮运过来直接卸在这片麻纺厂下的小码头。

七八十个从老家出去的生产骨干、组长,还有车间管理人员都随货驳船抵达,在调试检测设备。

董雪莹带着人在这边张罗,李二凤又回乡下去招人。

再大量吸收麻纺厂、火柴厂以及商州本地的劳动力,应该能把这边的生产局面撑起来。

看他愁眉苦脸的回来,赶紧把娃塞给他:“老尤他们巴不得沾上大官大局面,只有你踏实做事,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但也没那么凶险吧?”

谁知让卫东想的是:“我们在商州都没法有个家吗,夫妻生活都没法正常了!”

董雪莹小红脸:“我还以为你操心工作呢!”

让卫东的思路比较质朴:“只要夫妻生活过好了,其他都是浮云,我要把这个事情琢磨好,刚才送记者们去市机关招待所,那条件也确实有点差,老领导看了我一眼,那意思估计也是搞个好点的旅馆酒店,你看粤州搞开放,平京搞改革,也是先修个好点的酒店。”

董雪莹赶紧心慌:“刚听说你要在江州修楼,还要推了火柴厂修厂房,更要搞什么那个保健品厂,你别把摊子铺太大!”

谁知让卫东还是有见识:“哪用新修,火柴厂有两栋库房办公室在江边,直接拿来改改就是民宿,不过我没这个水平,明天先问平京来的记者,他们没这个艺术细胞我就去江州问。”

听男人比划讲解了什么叫民宿,当然又是从粤州看来的先进事物,董雪莹却皱眉纳闷:“这不就是那个痴道长吗,商州市里公园山上那个卖字画的痴道长最喜欢捣鼓这些,他那个道观就是你说的这样吧。”

行吧,让卫东隐约还真的想起商州有这么号人物。

再去看看整齐排列的机器,他确实是本就打算趁着把卫生巾厂转移腾空来吓唬下江州。

因为出了这个被盗仿的事,他愈发有点不想在外建分厂,江州其实已经算是很配合了,也免不了这种情况。

之前那么支持的女干部们,拿到货就没那么积极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再到处建厂,不是到处都要去搞定这些关系?

那不累死人。

平京是有飞燕车间,粤州是太远,这俩不得不重点发展的地方,那就索性扩大些。

三角形分布也就够了。

只需要局部的搞定这三个地方,大量出货也能抢得先机占领国内市场。

像鄂昌这种完全隔着三峡两三天水路的地方没必要再去建厂,不如放到商州,然后利用顺水而下的船运,专注覆盖长江沿岸。

只要搞定鄂昌也就基本让整个腹地供货没问题。

除了给北较场工业园区带来个现成的大厂,也能极大缓解江州厂的生产规模。

两座几十万包日产量的厂,已经足够带动数千人就业,还能近距离的相互调剂。

这才是让卫东搬迁撤离厂子的内在打算。

谁知道老冯搞这么大!

现在给大家许诺江州厂还是会尽快搞起来,愿意在这里,去江州工作都行。

还征求意见是喜欢住厂里还是热闹繁华的市区。

结果众人说这商州现在最热闹的不就是厂门外的自由市场么。

那就先凑合着洗洗睡吧,只是麻纺厂里腾出来的宿舍也不适合夫妻住啊。

所以让卫东索性在库房里整齐码放麻袋堆上猫一宿。

跟一堆商州机械厂赶过来的熟人,交流他们也来仿制这种机器。

董雪莹眷恋的看看他,还是带着女工们回宿舍去,反正不公开在外面亲近。

第二天一早六七点就热闹了。

不等让卫东开车去市里招待所接,大院里已经凑了几辆车把记者送过来。

如果说晚上是市民们消暑闲逛凑热闹的夜市,早上就是农民乡里来赶集的卖场。

才半个多月,延续多少年的逢二五八赶场赶圩的规矩就被推翻。

天天都敞开大门免费摆摊,自有脑瓜子灵活的人天天来赚钱,早点来摆到九十点钟太阳火辣辣就收工走人,下午去招揽收集要卖的东西,第二天一早又来摆摊。

不是赶集日摆摊的人少,反而竞争还少,没准儿赚得还多。

这不比天天在田地里刨食儿强?

任何时候都有人会跳出原有框架找寻新机会。

明显这周围农村家庭往后几十年的贫富差距就是这么拉开的。

但吸引城里人白天早上涌来自由市场的,肯定不会是土鸡蛋和新鲜采摘蔬菜。

而是让卫东从江州调拨采购的批发市场货品。

江州作为重工业城市,深厚的底子还是农业外贸型码头城市的商州没法比。

光同样是码头周围,江州就能凑出品类繁多的批发市场。

沈翠月当然了若指掌,她之前不还有个小摊位藏在儿童玩具市场里么,这边自由市场刚开始建,她就按照让卫东的要求列出清单让狗蛋他们带队去批量采购。

然后用货驳顺水而下运送,一次就几百吨,分摊到成捆的布料毛线、成摞的锑锅碗碟就几乎等于零。

之前那些自由市场靠边的小门市不是没人租用么。

这下看看示范打样吧。

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十匹面料、十大捆毛线、一百件衬衫、一百条裙子、一百套童装、一百口锑锅、一百套餐具、一百盏台灯、一百套脸盆……

林林总总的铺开在一排门市里,超级便宜的限量供应卖完收工。

但中午十二点半又会再来一波。

百货公司八毛一尺的布,这里两三毛,十五块的长裤,这里八九块,翻毛皮鞋……算了,这个全市都找不到可以竞争的产品,疯抢!

只有重生穿越的人看了才会似曾相识,这尼玛是购物网站的套路啊!

不就是整点秒货的节奏吗。

这些东西不赚钱都可以,目的是吸引人流量保持每天来。

更是吸引其他商家来卖货。

百货公司、供销社都带头来租个门面卖滞销货品打折。

厂家也租个门面来卖各类库存。

私人有货品渠道的还是少,但类似老尤家那样有经商传统,经商意识的终于鼓起勇气想方设法的组织点货品来卖。

在凭票供应的年代,这种敞开了卖便宜货的机会,轻而易举的都会形成人潮汹涌。

反正等砖儿台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下车来,看到的就是这种超级繁荣的景象。

老记者一眼就看得出来是不是摆拍。

农民交易分布在中间的水泥台子,货物商品交易全都在周边门市。

其实已经有农户聪明人,早早赶来抢了一批货物,转头带到乡下赶集的镇上去分零卖,不就轻而易举的赚到钱么。

去年卖瓜子还会被关起来的情形,今年在商州肯定不会出现了。

“商州自由市场模式”,就是这样被推广开的。

让卫东不再出现了,打死都不上镜,老田是北较场工业园区主任,他来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按说这也是冒了很大风险。

如果上面甭管哪一级,不认可这种形式的自由贸易,认为是在推翻以前“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做法。

一句话下来自由市场关闭,他的前程都会完全扣死。

但从当时跳上这条船,还有昨天老领导来露面的认可,都让老田横下一条心,站到镜头前。

介绍这是商州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做出的尝试,这也是商州市改革委员会希望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

他负责说官面话。

税务出身的蒋勇是副主任,那就主要对文字记者介绍整个税款缴纳机制怎么回事。

农民小额农副产品免税有哪条规定符合,城镇日用消费品销售额度在多少内是免税,然后这些店铺是自由市场的自营店,定额税是多少,然后目的还是带动更多人参与商品贸易、市场经济,只有参与的人多了,商品如涓涓细流穿透到城乡村镇的每个角落,目前僵化的市场结构才会如毛细血管活络起来那样健康……

砖儿台记者都有点惊到了。

1978年的小岗村,一群农民摁下红手印包产到户,从此开启农村改革的序幕。

冒了很大风险,当然也换回很厚重的回报。

现在全国各地也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工业改革,以北乔峰南慕容为主,更有无数市场改革领头羊,尤启立的贸易行就本应该是其中一支。

然后皮包公司、能人经济才是这会儿的主流。

但眼前这座面积几千平米的地级市自由市场就是个成熟的样板!

几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移植到每个地方去用。

实际上只要经历过二三十年后的各种贸易市场,就会清楚这才是无数种交易模式更迭后最终形成的最优解。

后世的各种建材、汽配、纺织、农贸、工业材料,无哪行哪业,无论叫贸易城、交易市场还是啥,最终都是这种模式。

靠边的有门面有库房算大户,中间自由交易的是散户。

尽可能把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市场起到的是服务性质,这样才是个放水养鱼的局面。

等鱼养肥了有眼光的升级壮大,也有吃鱼的那都是后话。

但这个局面投入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后面的发展空间也最大。

所以听说明天恰好是赶集日,砖儿台记者都给让卫东提出多待一天,我们多看看这种改革新局面。

让卫东真没看这么远,他只是在三岔路口想来想去先搞个这投资小见效快不是理所当然吗。

后来的农贸市场不都是这个模式。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上一章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