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杨丽华的聪明之处,她知道自己要想在江南过得好,关键就是侄儿媳妇们对她是否孝顺。
她不好明着给侄儿媳妇们好处,那就给孩子,效果会更好。
杨丽华的大手笔着实将几个女人震住了,哪怕是来自陆家的陆谢庭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见面礼,五千两黄金啊!官价就值五万贯,黑市价更要八万贯了。
杨丽华给自己孩子这么厚重的礼物,几个母亲当然无限欢喜,一起将杨丽华众星捧月般簇拥进了晋王府。
有妻子安排姑母,萧夏也就不管了,他返回了王府,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江南道渐渐进入了一个难得的稳定发展期,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人口锐增了五成,大量平民和农民从江淮和中原过来谋生。
平民在城内做伙计或者酒保,一个月能挣三贯钱,女儿十一二岁送去大户做侍女,一个月能挣一贯五百文,加上一点的兼职或者副业收入,一家四五口人,一个月能挣五贯钱,扣去各种房租食物开支,一个月能攒下一两贯钱,一年积蓄就是十几贯近二十贯钱。
积攒五到八年后,就能在城郊买下一亩宅地,可以在江南安家了。
农民的目的性却更强,所以来江南的农民都在争抢租种官田,租种二十亩官田就能轻松养活一家五口,在中原至少要五十亩才行。
租种官田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江南道官田的税赋是由官府负担,算下来,每年七成的农作物归自己,而北方租种土地只有四成归自己,加上粮食亩产量高,那就远远不止三成的差距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稳定,稳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粮食产量稳定,基本上没有灾害,农民最害怕的旱灾没有,每年粮食产量都差不多,第二层意思就是社会稳定,没有乱匪和盗贼。
江淮和中原以及河北各地盗贼多如牛毛,农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有钱财害怕钱财被抢走,有儿女害怕儿女被抢走,地主更害怕,盗贼的首要目标就是地主,江淮和中原地区,流失得最严重的就是地主,地主大量抛售土地,导致江淮和中原的地价跌了三成,相反,江南的地价却涨了一倍,无论宅地还是农田。
官房内,刘文静对萧夏道:“殿下,这次长公主来江南养老肯定会引发洛阳朝野震动,恐怕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萧夏沉吟一下道:“长公主来江南并非临时起意,三年前她就要来了,跟随天子南巡一起过来,但天子取消南巡,她也只能延迟计划,这一延迟就是三年,长公主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怕自己再不来就跑不动了,所以今年终于过来来,这些她都给天子说过,天子也支持她来江南,所以长史的话有点言重了。”
去年高颎不幸中风偏瘫了,他也正式退休,萧夏任命高表仁为丹阳郡刺史,这样高表仁就可以照顾父亲,包括高颎一直放心不下的女儿,前太子杨勇的侧妃,也被接到丹阳郡,高颎便可以安心在江南度过最后的晚年。
刘文静出任晋王府长史兼江南道行台尚书长史,接替了高颎的位子,魏征为行台尚书司马,接替刘文静之前的位子。
刘文静笑了笑道:“其实殿下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萧夏也歉然笑道:“长史不妨细说!”
“殿下,现在江淮、中原乃至河北人口流失非常严重,而江南道三年内增加一百三十万户,光今年年初到现在就增加了六十万户,对我们来说是江南道西部得到大发展,宣城郡人口就增加了十五万户,还有鄱阳郡、豫章郡人口增加都在十万户以上,甚至建安郡也增加了三万户百姓。
至于丹阳、延陵、毗陵、吴郡、余杭、会稽这六个大郡三年来更是增加了百万户人口。
我们的人口增加就意味着北方人口减少,人口减少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税赋,我听说朝廷早就有怨言了,尤其今年更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现在就差一个导火索让朝廷的不满爆发。”
“你的意思是说,长公主来江南就会成为朝廷不满爆发的导火索?”
“卑职是这样认为的,卑职更担心,我们和朝廷的三年和平很可能就会因为这件事结束了。”
萧夏眉头一皱,“移民问题有这么严重?”
“殿下去城西江北大营看看就知道了!”
萧夏点点头,“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关心过,去看看吧!”
两人离开总管府,乘坐马车向城西而去。
城西的江北大营并不是军营,而是移民大营,江南道的移民大营一共有三座,一个是延陵郡京口县的江北大营,一个宣城郡最西面的南陵县大营,一个是江夏郡夏口县大营,分别对应江南东部地区,江南西部地区和洞庭湖地区。
其中江北大营是最大的移民营,有帐篷几万顶,分成了十个区,分别对应江东十个郡,有两百名官员和三千士兵负责管理江北大营。
整个大营就像一座巨大的县城,里面不光百姓帐篷,甚至每个区还有了商业区,主要是杂货铺和小吃铺,当然也有赌馆和暗娼,这种明面上是不允许的,但暗中还是存在,有需求就有生意。
江北大营一直维持着十万户以上的移民数量,现在还十二万户,所有移民来到江南,第一步就必须来江北大营报到登记,否则就是黑户了,租房子、找差事、租赁土地都做不到。
只有登记拿到临时户籍后,才能在江南道各地生活,每年需要验证一次户籍,连续验证五年后,就可以成为永久户籍了。
目前江北大营的主官是房玄龄,房玄龄目前出任行台尚书户曹参军,正五品官,他的上司是司马魏征,魏征则负责整个移民事务,他也陪同萧夏一起来了。
大营内十分整洁,这也是三年来不断改进管理的结果,一顶顶大帐整齐有序,俨如网络一般,大营内有主街,有辅街,连接各个区的主干道就是主街,各区内的道路就是辅街。
大营内人来人往,不时可以看见巡哨的队伍,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房玄龄给萧夏介绍道:“殿下别看表面安静,实际上矛盾重重,有的是把从前的宿怨带来,有的是来了后争夺资源产生的新矛盾,我们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调解矛盾。”
“当和事佬?”萧夏笑问道。
房玄龄摇摇头,“哪有那么多精力劝解他们,发现了矛盾,就立刻解决,把有矛盾的人家迅速分配走,越远越好,一辈子见不到,矛盾自然就没有了。”
萧夏呵呵一笑,“这个办法不错,换个思路就把问题解决了。”
刘文静笑问道:“既然你们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调解矛盾,那么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