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吴疆土!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玄幻>>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最新章节列表 >> 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吴疆土!

127章 西吉斯蒙德犯我大吴疆土!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18日  作者: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分类: 玄幻 | 原生幻想 | 轻小说 | 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作者: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上朝——”

一声吆喝之后,正在村口空地上聊天的吴国大臣们,纷纷从自己的小板凳上起身,拎着凳子,穿过几个卫兵把守的大门,进入了会场。

这里的会场,就是村里晒谷子的地方。现在空着没人用,就被他们用来开会了。

吴王宫廷里,其实也缺乏专门的礼仪官和仪仗。外面的仪仗其实就是吴王手下的亲随士兵兼职,平日里还要轮流去剿匪,闲着的人就在这儿站岗;负责喊话的,也不是中官,而是村里直接找了个嗓门最大的人临时代劳。为了节约薪俸开支,这仪仗官也是业余的,在这边开完会,还要回家干活呢。过几天他们去下一个村子,就得换个人了。

当然,在这边,吴王想要宦官也找不到——当地人就没这个技术,紫帐汗国则在搞复古,到处cos古罗马,导致希腊人的手艺也快失传了。

而且,当地人还背地里谈论,说吴王原来是“世界光复者”的亲孙子,但终于没有获得封地,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削藩,结果被大贵族们吊着打。如此削藩几次,后宫家眷早就被打散了。如今就自己一个人四处跑,也没有什么后宫需要宦官打理了……

朱允炆自己,倒是努力过。黄子澄之前就建议过,说现在不比创业之初,已经有了一些家底了。而且这里的居民,文化水平又远不如中原,还有很多蛮夷习气,喜欢依据本能,推崇和依附强悍者,而不是更看重礼义。因此,还是应该有一些威仪,来震慑他们。朱允炆深以为然,于是把这些仪式都办了起来,计划一步步走向正规。

不过,他们准备进一步确立礼制的时候,黄子澄却和其他人发生了争吵。

原来黄子澄一向恃才傲物,看不起当地人,觉得这里哪怕所谓学者,文化水平都十分糟糕,不值一哂。闲着的时候,就自己开办学校,亲自当老师,给学生讲课。

朱允炆等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但黄子澄很看重师承关系。吴王王廷发展起来之后,需要一些文职官吏,朱允炆让他选拔人才,黄子澄就一个劲推荐自己的学生;哪怕人手不够,需要招募其他有文化的人,也往往得先拜他为师,才能得到更好的职位。

这样一来,很多当地有文化的人,都对他颇有微词。但黄子澄毕竟是明朝的会元,文化水平确实很高,其他人也没什么办法。而且现在朝廷里特别缺人,就算不去专门讨好他,只要走个形式,喊两声先生,他也乐得给人安排,总归也总有官做。

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对这种状况不满的情绪,也就越来越大。只是因为朱允炆这边,对中下层文化人待遇确实好,所以一直都只是私下里抱怨几句,没有闹大过。

不过几年前的时候,有一次,波西米亚那边,来了一群访问的教士。他们的头领是一位叫普洛科普的神父,说是专程前来觐见吴王。显然,也是听说了这边的名声,因此专门来考察一下,看看实际情况是不是像传言那样。

听说有人前来,朱允炆很是欢迎,专门派人接待。一名在这边任职的当地修士,带他们参观了附近地区,吴王管辖的几个村落和小镇。在镇上,教士们发现了一块显眼的招牌,上面还贴着布告,便询问这是什么。

修士告诉他们,这是朝廷放出的榜单,上面都是这次招收的官吏,给大家公示的。教士们啧啧称奇,觉得真是个好政策,但修士却偷偷说,这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

榜上位置高的人,都是黄子澄的门生。大家觉得不满,但又不想撕破脸,破坏好不容易才有的朝廷;而要是不闹大,又不知道怎么反对才能有效果,因此一直也没什么好办法。更别提百姓们连字都不认识,虽然挂这儿公示,但也没人能说什么,都是给他们自我感动用的。

修士抱怨了一通,说黄大人早些时候还好,现在却越来越傲慢。以至于如今还有传言,认为吴王当年在修道院里当过修士,所以很理解大家。但选拔官员的权力,却被崇拜偶像的异教徒掌握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对朝廷恐怕没有好处。

他们这些朝廷里的官吏,有些话不好明说,但作为盟友的波西米亚神父们,却是可以开口提议的,所以,希望他们能帮忙暗示一下。

波西米亚教士们,一开始倒是没当回事。实际上,大家对于吴王朝廷已经很满意了,不少方面,甚至超过了预期。于是,虽然口头应了下来,但也没打算真去做什么。

不过在接下来的行程里,随着双方决定确立合作关系,使团开始和更高级别的官员频繁会谈。在一次和黄子澄本人的会面中,普洛科普神父还是忍不住问了下那个榜单的事情。

黄子澄告诉他,自己一直公平对待所有参选人员,但本地人的素质,确实不行。

而且,他也不是空口乱说。他的家乡,在塞里斯帝国江西行省的分宜县,那里素有文名,在宋、元、以及大明时代,都出了众多文人墨客,许多人通过科举,到朝廷任职。他自己也是从小专心苦读,才有机会入朝为官的。

而这里呢?吴王府一路经过这么多地方,招揽了这么多人,但能提供的文化人,却连凑一场乡试,都凑不够。这种文化氛围和文人平均水平的差别,是他亲眼能看出来的。

总有人说,现在王府里的各种事务,并不需要特别高的文化水平,因此质疑他只顾自己一门的名声和利益,不管国家的前途。他又不是聋子,这种怪话,自然也知道。

但是,现在国内这么大块领土,各种文教事务,都是他一个人担着。他才没有心情,和这些小人搅来斗去。他做得这些事情,都是有深远考虑的。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化外之地,远离中原。民众缺乏孔子、朱子之学的教化,不知道礼义廉耻,喜欢附强而凌弱。让他们直接担任中高层的管理人员,不但会有能力问题,他们的气节和脾性,也是不合格的。

教士们本来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吴王控制区,大多是相对贫穷的地方,文化水平肯定远不如传说里的塞里斯。就算他不强调,大家也认。但是他这个说话的口气,就很得罪人;后面直接对所有人的道德水平无差别贬低,也让大家很不舒服。

于是,普洛科普神父忍不住问了一句,说我们确实大都是乡下和小城里的教士,文化水平不太行。不过按大人您的说法,您自己从小就专心苦读。这固然值得赞赏,但大家都在基层生活过,知道这不是普通农人能承担起的。必然是有家底的豪族,依靠更多普通农人的劳作,才能供得起这种生活吧。靠夺取其他农人的收成生活,不是欺凌弱者么?

而且,您也说了,您家乡的人,元朝的时候也在当官啊?大家来访之前,都临时补过课,知道元朝是个蒙古人为首,依靠武力建立的王朝。那么,给蒙古人当官,不算依附强者么?

既然您家乡的书香大族,也在附强而凌弱,那他们学了这些号称礼义的道理之后,和我们蛮夷的道德,差别在哪呢?

黄子澄大概是没想到,其他人还有办法反驳,一下没反应过来。普洛科普神父便继续质疑,说虽然有人攻击您是异教徒,但我们敬仰塞里斯的文明成就,因此也不敢随便抨击您的信仰。不过,孔子和朱子教育大家的,难道就是这种道理么?还是说,你们的教会和我们的教会一样,也已经抛弃了圣徒的主张。虽然还在自恃有法统在,但早已变得腐朽了呢?

这话说得就很尖锐了——起码在黄子澄听来应该是如此,以至于直接破了防。两边言辞越来越激烈,很快吵了起来,最后都上了头,开始动手了。

听到这么大的动静,黄子澄的门生们也纷纷赶来,大声给座师加油助威。不过普洛科普那边人多,还是把黄子澄围起来一阵痛打。

后来,还是卫兵们去报信,朱允炆等人都跑来拉架,这才把黄子澄捞出来。那之后,他就又老实了很多,见谁都客客气气的,上课的时候也不天天随便褒贬别人了。

不过好在,官榜事件之后,各种传言消停了不少,也没有什么异教徒故事再四处传播了。和其他教派的合作,也很顺利。

朱允炆等人颇为欣慰,觉得比法国那会儿有不少进步,这次总算没有白挨打。但礼制的改革,也没有后续了。

大臣们到齐之后,就按照排位站定,向吴王行礼。这边的人都不会叩拜之类的礼节,学起来也不伦不类的。而且吴王宫廷财力有限,大部分臣僚都不能和吴王本人在一起,集中办公,而是得分散就食,否则一个村不够他们吃的。因此,很多大臣,也是从附近村镇赶过来,一大早过来开会,晚上之前还得回去。要是需要更大规模的会议,还得召集业余大臣,也来参加,他们的时间更紧。所以,这段时间开始,像这种普通朝会,索性取消了很多流程,以节省时间。

吴王吩咐大家落座,大臣们便各自拿着自己携带的小板凳,老老实实坐好——这种晒谷场上,天气干了就都是浮土,下雨了就都是泥巴,根本没法跪坐,只能这么将就着。

坐定之后,大家便开始汇报各自负责的事情,同时交流最近发现的情报。

最先开始发言的,是“匠师”约翰。他是附近镇里的铁匠行会首领,因为手艺好,镇里的订单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就经常带着学徒走南闯北,受雇给人干活。因为擅长社交,所以和好几个地方的铁匠都往来密切。

朱允炆按照周礼制定官职时,任命他当工匠的负责人,叫做“匠师”,还雕刻了印信,制作了官服送给他。约翰因此非常尽力,不但缴纳贡赋很积极,得到了什么消息,也都会赶紧报告。

据他说,周围的几个领主,现在又有异动了。北边的是施泰恩贝格伯爵,似乎是得到了西吉斯蒙德本人的命令,正在订购军械和甲胄。不知道是不是又想动手了。

其他几人,也赞同他的判断。“司市”贝克更是首先表示支持,并且告诉大家,波西米亚的不少商人,都接到了命令,要求他们迅速购买粮食,送往指定地点。看起来,又是要挑事了。

贝克是本地的商会会长,在附近几座城市里都小有名气。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他家是面包师傅起家,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涉足粮食、制陶等领域。然而,虽然有点钱,但贵族们还是视他为暴发户,对他呼来喝去。没钱的时候,就把他当做肥羊,强行来借款。他的家产和商队,也多次被贵族敲诈,日子很不安宁。

而在朱允炆沉迷的周礼体系里,商人的地位其实不低——起码比现在好多了。虽然不能直接担任高级官职,但周礼官制中,很多行业,也是分封制的。

这些专门管理某种职业的“X人”、“司X”,往往有士大夫级别的爵位,从君主处获得任命,对上代表自己这个行业参与朝政,定期汇报工作、提供意见和反馈;对下则代表君主发布任务,管理所在行业的工匠们。这个制度,和他们现在的行会,几乎可以无缝对接。

虽然理论上级别不高,但这也是个正经的身份,对这些实力不够强的小城市商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有了吴国这个“地下王国”的存在,原本无力维持大型武装商队的小商人,也可以通过投靠吴王,共享安全的商路。

所以,尽管吴王等人整天把“重本抑末”挂在嘴边,但工商业团体依然是他重要的支持者。

这些小商团,远没有布拉格、德累斯顿和纽伦堡的同行那么强势。很多人就只有几辆大车,一座工坊。但他们人数众多,往来活跃,而且分布十分广泛。组织起来之后,经常能迅速提供情报,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帮忙输送物资。每次外界形势有什么变化,朝廷知道的甚至会比相关领主还要早。

因此,战争的迹象一出,这边就立刻得知了消息。

“这次来敌级别不低。施泰恩贝格这几年和西吉斯蒙德关系很好,还被他委托,帮忙征收附近庄园的税收。”谋士“秃子托马什”说道:“这次他来,肯定是打前站的,针对的应该就是我们与波西米亚人合作的传言。看起来,是躲不掉了。”

托马什本来是个云游的托钵僧,见多识广。被吴王招揽,已经有好几年了。每次判断形势,都比较准确,因此得到了重用,担任典簿。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纷纷赞同,认为肯定是西吉斯蒙德要犯我大吴疆土了。

“欺人太甚!”坐在椅子上的朱允炆一拍扶手,椅子“吱呀”地晃了一声:“亏我们上次还花钱贿赂他,这老小子怕是在两头吃!我看,不把他打疼,这人是不会消停的。”

“我们可以集结精锐,到外线去。”右长史齐泰建议:“趁他还没完成准备,我们抢先下手。否则被他打进来,又得烧杀劫掠一番。哪怕最后能打赢,也得多付出不少代价,百姓也会损失惨重,伤及国力。”

“这样不好吧。”左长史黄子澄犹豫道:“现在其他人还在观望,我们抢先动手,是给人更多理由,可能会和之前在法国一样,引起当地诸侯群起攻击。这样,不但形势困难,我们的基业恐怕也会难以保全。”

“以前是人家没有什么动向,我们主动削藩,所以反而引来敌人;现在别人已经开始大规模组织军队了,不是来打我们,还能是谁呢?”齐泰摇头说。

“我听说,波西米亚的教主胡先生,被那个西吉斯蒙德扣押了。”黄子澄想了片刻,说:“这种时候,肯定会趁着他们群龙无首,把波西米亚的暴民一举敉平吧。对我们这边,不见得也能同时发起攻势。”

“唇亡齿寒,要是波西米亚人撑不住,塔博尔山寨也被攻陷,我们也就危险了。”齐泰说:“我看,还是主动一些最好。”

朱允炆还想继续问问他俩的意见,但听到唇亡齿寒的说法,其他大臣们都激动起来,纷纷站起身,挥舞着小板凳,表达对于主动出兵的支持。

朱允炆连忙让卫兵维持秩序。不过,这回看起来也是讨论不下去了。虽然自己也有些迟疑,但他还是心一横:“那就拼一次吧!”

众人立刻欢呼起来。

随即,大家就开始分工。朱允炆亲自写了封信,给大秦国送去,请求援兵。又让“秃子”托马什翻译,给波西米亚人也寄一封。贝克有个朋友,在布拉格做生意,认识不少当地能人。朱允炆便委托他,把信隐蔽送往塔博尔大寨,再去找那边主持防务的普洛科普神父,要求他出兵响应。又让齐泰负责召集军队,黄子澄负责疏散附近民众,工正“石匠汉斯”集结人手,运送军械。

他的命令,沿着一条条道路,迅速传了出去。很快,从洛林的乡村,到波西米亚的矿坑,数不胜数的人,得到了消息。留守各地的王府官员,开始征集粮草,发放武器。

在领主们自己也不知情,或者不敢知情的情况下,一辆辆运送粮秣的大车,一队队拿着长矛、链枷,乃至镐头和镰刀的农民、矿工,在吴国那长条形的国土上,如同河道里突然暴涨的河水,迅速流淌起来。

一个礼拜后,朱允炆与大臣们商议,认为王府的军队编制倒是够,但行政编制已经完全不足使用。现在既然是战时,也就没法太过讲究。因此,将长史司扩编,增设六科诸司,处理战时纷杂的事务。在三卫之上,增设都督府,统一管理军队。地方上的布政司,以及州县官吏,暂时不做调整。

调整完成之后,敌人的情况也基本摸清楚了。有农人报告说,施泰恩贝格正带兵出城收缴粮草,朱允炆立刻派遣右卫千户“铁匠亨利”为先锋,率领三百选锋,发动突袭,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阵斩施泰恩贝格。明军趁势抢占了他囤积军械的堡垒,还攻占了伯爵领上的两座城镇。不过,施泰恩贝格的老婆,率领亲信家丁,聚保山寨,一时还打不下来。

不过,后续明军还在源源不断抵达。每天,都有衣着、武器各异,甚至语言都不相同的队伍,来到镇子上集结。人数之多,甚至超过了朱允炆自己的预料。但另一边,大秦国却说,这边还没准备好,让他再等等。塔博尔寨方面,也没有回复的消息,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之后,认为事已至此,不能再等了。其他不说,集结了超出预计的这么多人,光是吃粮,都撑不了太久。总不能学徽钦二帝,把勤王百姓解散吧?

朱允炆还认为,大明的诸多藩王,暂时来说,最能打的就是他四叔。每次出征,四叔就是亲自带队,因此士卒无不用命。虽然四叔对自己似乎态度不太友善,但这一点,还是学学他比较好,然后才有机会超过他。

自己现在还没得到父皇的承认,那就先按藩王的职责来——虽然距离遥远,但也要让父皇看看,他当个藩王,实属大材小用,当然也会是成就最厉害的。

如今没有盟友帮忙,确实会难一些。但朱允炆等人一路也没白挨打,已经知道,战争这种事情,本来就会发生无数意外,指望全盘按计划来,肯定不现实。

而且,现在吴国的实力超出预期,也可以补上计划里的很多缺失。他们完全可以独自作战,一举消灭蛮王西吉斯蒙德了。

很快,朱允炆便宣布亲征,亲率西吴三卫,号称十万,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朝阿勒曼尼腹地直扑而去。


上一章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