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第395章 河陇相扶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列表 >> 第395章 河陇相扶

第395章 河陇相扶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07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 历史 | 两晋隋唐 | 北城二千 | 归义非唐 


“杀!!”

“滚开!不要挡道!”

“不得慌乱,驻队何在?!”

“敢乱军者、杀!”

河谷官道中,火药爆炸后的扬尘还未彻底落地,官道上的官军却乱作一团。

所有人都在调转马头,却都调不过来。

他们人挤人、马挤马,安破胡所率的八百半具装骑兵犹如无人之境。

灰头土脸的赵黔还在试图安抚三军作战,但嘈杂的环境下,官军的精骑只知道自己遭遇伏击,只想着逃亡,根本不听军令。

陇右的八百半具装骑兵如怒涛拍岸,狠狠撞入官军阵中。

刹那间,骨骼碎裂声、战马嘶鸣声、士兵惨叫声混成一片。

铁蹄践踏之下,血肉横飞,断肢残臂散落一地。

扬尘中那些落下马来的官军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撞飞出去,落地后被群马践踏,不成人形。

许多精骑为了活命,纷纷策马沿着渭水的浅水区逃亡,不少人有样学样,但却因为脚下打滑而失足跌入渭水之中。

湍急的河水瞬间吞噬了他们的身影,只闻其求救之声,不见其人。

官军在逃亡中,终于撤回了原本的平川,而王式也总算有机会能重振兵马。

“赵列校,你带兵阻击叛军,一炷香后老夫重振兵马,随你杀敌!”

王式急忙指挥亲随列校带兵去阻击那群肆无忌惮的陇右甲骑,而赵列校也不敢耽误,当即带着二百多精骑向陇右甲骑杀去。

得益于他的抵挡,安破胡等人兵锋稍缓,赵黔也被几名骑兵拥护撤来。

“赵二郎,重振溃兵,不得有误!”

“末将领命!!”

王式急命赵黔重振溃兵,赵黔虽然被摔得不轻,但还是咬牙接令,随后策马重整平川溃败精骑。

随着被他与王式安抚的精骑越来越多,这些精骑也纷纷加入了东边的战场。

双方激战,安破胡所率八百半具装骑兵如镐头凿来,摧军三阵,官军精骑只能在王式指挥下,不断后撤并稳住阵脚。

“不要慌乱,叛军不过千余人,我军倍之,何须自乱阵脚?!”

王式不断安抚三军,眼见三军渐渐镇定下来,王式立马将目光投向了战场。

在他正欲指挥数千精骑与安破胡厮杀时,三阳川方向却响起了鸣金之声。

“撤!!”

“哔哔——”

安破胡没有逗留,果断率领八百陇右半具装精骑撤向了三阳川。

正午烈阳下,他们自平川撤往三阳川的一路上都是官军及马匹的尸体,鲜血甚至将渭水河畔染红。

“穷寇莫追!”

王式也不敢再贸然追击,只能不甘心的目送安破胡撤回三阳川。

“清点死伤……”

眼见安破胡等人身影消失,王式几乎咬碎了牙,却也只能下令让赵黔等人清点死伤,抢救战场上还活着的伤兵。

半个时辰后,中军及后军的神策军才带着民夫姗姗来迟,只见原本数千精骑少了许多人,附近多了无数坟茔。

“在此扎营,明日再行军往三阳川去。”

眼见神策军带着民夫到来,王式下令在此扎营,而后等待赵黔汇报死伤。

民夫先为其搭了一顶牙帐,供其能够好好休息,随后才依照牙帐位置扎营。

日暮下,赵黔低垂着头走入牙帐内,双手呈出文册。

“念吧……”

王式不忍翻看,赵黔只能沉声汇报道;“阵没八百六十二人,重伤六百五十七人,失踪二百六十五人不见。”

“此役,我军合兵伤亡近半,计死伤失踪一千七百八十四人……”

得知死伤数额,王式深吸口气,尽力平复起了那跌宕的心情。

他理应想到刘继隆光明正大露面,即便没有设伏之心,也有诱敌深入之意。

“是老夫大意了,此役不怪尔等。”

王式开口说着,同时询问道:“刘继隆是否依旧守在三阳川?”

“回少保,刘继隆依旧驻守三阳川,我军塘骑不得入。”

赵黔老老实实回答,王式听后踌躇片刻,末了还是说道:“你率七千神策军驻扎此地,我率精骑先撤回伏羌。”

“末将领命!”赵黔作揖应下,王式则是无力摆了摆手,示意他先行出去。

他需要好好想想,应该如何讨击三阳川的刘继隆。

刘继隆大捷之后不曾撤军,显然是有其依仗,而其不敢进军,也应该是看在官军占据平川,依靠伏羌,易守难攻而不曾出击。

眼下最好的办法,还是在限制成州的同时,以东西兵马分两处夹击。

想到这里,王式手书军令一份,命人送往了落水道。

在他派人送出军令的同时,撤回三阳川的刘继隆也特意命令军中伙头兵将昨日三阳川乡百姓送来的那群牲畜屠宰,好好犒劳起了三军。

“噼里啪啦……”

火焰在烤全羊下方不断升腾,烤羊的香气弥漫帐内,不少将领纷纷吞咽口水。

刘继隆目光扫视众人,举杯道:“军中不可饮酒,今日以茶代酒。”

“节帅英明!!”

诸将纷纷吹捧刘继隆,但刘继隆没有迷失本心,而是对安破胡询问道:“我军死伤多少?”

“阵没五十七人,重伤三十二人,尸首都带回来了。”

安破胡作揖回答,同时又补充道:“虽说死伤不少,但相比较今日杀伤便不算什么了。”

“末将观官兵阵上死伤最少什三四,足够让官军士气颓靡了。”

“不过节帅,若是官军明日出兵进犯,我军又该如何?”

“带来的火药已经尽数耗尽,想要再次布置此等手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安破胡还是比较慎重的,其粗中有细的性格,也让刘继隆十分高兴。

但凡李骥等人能有安破胡、辛谠等人恭谦慎重,他个人肩上担子也不会那么重。

“我说过,唯有进兵彰显我军勇武,才能迷惑王式撤军。”

刘继隆教导道:“王式手中兵马,占朝廷围剿我军总兵力的五成,王式若有失则关中有所失。”

“今日他被我们设伏伏击,必然心生警惕,若是我军不断袭扰进攻官军,王式则必以为我等有所依仗。”

“末将知道了!”安破胡眼前一亮,经过刘继隆再三提点,他总算明白了刘继隆为什么敢用这么少的兵力来和王式对峙了。

若以寻常将领的想法,兵力薄弱自然要坚守或出奇制胜,而刘继隆兵力薄弱却摆出堂堂之阵,这便让王式摸不清刘继隆麾下虚实。

加之昨日遭遇大败,而且官军也并非只此一条退路,王式自然用不着犯险来强攻刘继隆。

再者,刘继隆作为陇右主心骨,且其子尚未长成,不足以制陇右。

这种局面下,刘继隆自然不可能以身犯险。

想到这里,安破胡只觉得头皮痒痒的,而刘继隆则是在他回味的同时,主动开口说道:

“两个时辰前,斛斯光传来消息,说已经攻下了陇城。”

“我已经派出快马,从他手中调出两千精骑南下,另从成纪调五百马步兵南下。”

“两日后,此处将有马步兵五百,精骑三千九百余。”

“你将马步兵置于通往上邽的官道,以五百马步兵驻营防守,随后分出九百精骑入侵上邽,你自己亲率三千精骑前往西边的平川窥视官军,可有问题?”

刘继隆说罢,安破胡便知道刘继隆想要将三阳川交给自己驻守,他不免询问道:“节帅,那您呢?”

“我?”刘继隆轻笑:“趁王式以为我在三阳川,我现在疾驰前往渭州,聚新卒自西来攻,好叫他首尾不得顾。”

“末将领命!”安破胡连忙应下,而刘继隆拍了拍他的肩,不顾疲惫道:

“点齐一队精骑,每人备两匹乘马,我们今夜便走。”

“是!”安破胡没有那么多问题,他只知道自家节帅怎么安排就怎么做。

半个时辰后,五十名留下马甲的精骑带着一百匹乘马在外等待刘继隆。

随着刘继隆翻身上马,众人便向北边疾驰而去,渐渐隐没黑暗中。

倒是在他急匆匆绕道前往渭州的同时,李承勋的奏表也送抵了长安,且成纪的信鸽、上邽的信鸽也先后抵达。

长安的李漼,很快便得知了两日前的各地军情。

“萧关失陷,沙陀精骑死伤千余,仅存八百余骑。”

“继隆率兵近万绕会宁而往成纪去,突袭攻陷成纪。”

两份奏表,使得李漼的脸色难看得吓人。

站在殿上,徐商主动开口道:“以刘继隆举动来看,陇城及陇山等处关隘恐怕危矣。”

“好在关东、河东诸镇兵马已经行军至凤翔,可保安戎关、制胜关安危。”

“此外,臣以为可擢赏朱邪赤心父子,令其继续征调精骑入陇西征战。”

徐商的话在殿内回荡,于琮率先开口道:“可以绢帛三万,收买朱邪赤心。”

“仅钱财,恐怕不足。”徐商摇了摇头,随后沉吟道:

“陛下,不如赐朱邪赤心国姓,另以大同防御使之职利诱如何?”

徐商打着商量,李漼也没有反驳,而是沉吟片刻后应下;“可!”

“陛下英明……”徐商松了口气,而李漼也质问道:

“刘继隆转进数百里而诸镇不知,到底是刘继隆真的转进如风,还是我军疏于防范?”

徐商闻言,不假思索的回应道:“陛下,刘继隆自河西起义用兵以来,尝用兵应变,迅捷如风,加之陇右人马善于骑射,转进迅速并不出奇。”

李漼得了安慰,可心里却还是忍不住的焦虑。

眼下陇右越打越强,而朝廷不断丢城失地,不管是谁在这位子上,都很难不焦虑。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咸宁宫门突然多出了一道身影。

“陛下,河南道急报……”

“呈进来!”

李漼不假思索的开口,而门外那宦官也急忙将奏表呈入殿内,由田允转交给了李漼过目。

只是简单几眼,李漼的脸色就变得尤为难看起来。

好在这些日子被西边的战事气了不少,养气功夫也渐长,故此他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沉声说道:

“河南道奏表,七月十四日,王仙芝率大别山群寇作乱,突入光州,光州失陷于贼手,贼众三万。”

“十二日,康承训率军搜山检海,庞勋与泰山群寇坚守不出,康承训言贼众不下五万。”

两道消息,分别代表太平已久的王仙芝和庞勋重新作乱,坏的消息是王仙芝突围成功,还率领三万群寇攻陷了光州;好的消息是康承训将庞勋及五万群寇包围于泰山。

面对这两则消息,徐商脸色不太好看,而路岩更是趁机作揖道:

“陛下,河南道日暮前也曾传奏表于南衙,言黄巢率众五万,作乱于曹宋汴三州。”

“宣武军节度使刘瞻请朝廷发军饷供宣武军募兵平贼,请陛下示下。”

“发钱帛三十万,着刘瞻务必守住宣武!”

李漼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发饷募兵之事,答应过后,心里也不免有些埋怨。

如今的河淮两道,作乱的贼寇有大大小小三十余支,但最出名的无疑是王仙芝、庞勋、黄巢三人。

这么多贼寇横行河淮,虽说都出名于咸通年间,但归根结底都是大中年间埋下的祸根。

想到这里,李漼脸色不免有些难看,而路岩也趁机作揖道:

“陛下,臣认为,可派使者往南蛮去,若是能够议和,西川与东川也能调动更多兵马来平叛。”

路岩的话,让李漼十分心动,于是他颔首道:“与南蛮议和一事,便交由路相了。”

“此外,前些日子所言驱使黠戛斯之兵,以其兵入寇凉州一事,还需多多上心。”

“陛下放心,臣定不辱命。”路岩毕恭毕敬的行礼作揖。

李漼见状舒缓了情绪,目光看向北司的亓元实等人,但又很快收回了目光。

“讨贼刻不容缓,朕希望能在入冬前听到一则好消息!”

话音落下,他起身走下金台,往偏殿走去。

不过走到一半,他突然停下脚步看向众人道:“听闻左散骑常侍张议潭病卒,朕欲赠其司徒,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甚善……”

群臣纷纷作揖,李漼闻言颔首,随后转身走入了偏殿中。

追赠张议潭司徒,这也是李漼深思熟虑的结果。

张议潭的功劳虽然不大,但他儿子张淮深还在河西。

尽管张淮深答应朝廷与刘继隆决裂,但谁知道两人私下会不会眉来眼去。

借助张议潭这件事情来安抚张淮深,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在李漼这么想着的同时,西线的战场却依旧如火如荼,而刘继隆派人送往安西的手书,却提前送到了张淮深手中。

不过这并非快马疾驰,而是张淮深在得知朝廷决意讨击陇右后,便率领轻骑从西域回到了河西,并前往了甘州。

书信送到他手中时,他正在肃州酒泉休整。

得到书信后,他立即拆开查阅,得知刘继隆愿意以降兵换军马,并向他请借兵马后,张淮深不免有些迟疑。

他的迟疑并不是因为他不舍得,而是因为他担心下面的兵卒不愿意去东边与朝廷为敌。

正因如此,他找来了他的堂妹夫,即如今沙州李氏家主的李明振。

李恩老迈,早已退居二线,二十八岁的李明振则是开始崭露头角。

他如今担任河西长史之职,张淮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会召来他询问。

因此李明振基本都跟在张淮深身边,得以随叫随到。

“节帅……”

“九臬,你看看这封信。”

当李明振来到县衙中堂时,张淮深便递出了刘继隆的手书,示意他翻看。

李明振简单翻看几页,心里立马有了主意。

这些年、他一直关注刘继隆,原本以为刘继隆顶天也不过割据一方,结果现在看来,刘继隆的志向恐怕比他所想还要远大。

以陇右在过去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所打出的成绩,朝廷恐怕难以讨平陇右。

届时朝廷威信扫地,实力又遭受重创,群雄并起、逐鹿天下。

以诸镇面对陇右时的表现来看,天下难有英雄出刘继隆右者。

若是现在出兵帮扶刘继隆,那日后说不定也能算一份从龙之功。

届时他沙州李氏想要成为真正的河西李氏,恐怕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想到这里,李明振又猜想起张淮深让自己看这份手书的用意,简单思考便明白了张淮深的心思。

河西在刘继隆的帮持下,面对西域的那些势力,几乎无人可挡,所以近些年的死伤并不大,军中依旧以汉人为主。

张淮深恐怕是担心这些汉人兵卒不愿意搅合到东边的战事中,或者是张淮深不愿意他们搅合到汉人的内战中去。

在李明振看来,张淮深太过忠直,所以才会在陇右与大唐的战事中瞻前顾后。

若是他稍微奸诈些,根本就不用自己说服他,他自己会在利益中取舍。

“节帅,某建议发甘肃二州兵马,驰援陇右,甚至归陇右调遣。”

李明振坦坦荡荡的将想法说出来,同时解释道:“刘继隆素不欠人情,即便是节帅的恩情,刘继隆也常以人口还之。”

“刘继隆既然提出以降卒及其家眷更换马匹,借兵于陇,那陇右击败的官军越多,我军则越强盛。”

“若是能帮助刘继隆击败朝廷,所获降兵及人口,足以我军收复龟兹、焉耆二镇!”

李明振清楚,张淮深心里还是想帮刘继隆的,只是那点可怜的忠君爱国思想在作乱,需要的也只是旁人的一点点引导罢了。

果然,当李明振把利害摊开,张淮深仿佛也说服了自己。

他原地渡步几个来回,随后背负双手看向李明振:“收复龟兹与焉耆,有利于汉家。”

“某虽不愿麾下兵卒掺入汉家内斗,但朝廷之中确有奸臣作祟。”

“传某军令,发甘、肃二州兵马,以副都护酒居延为帅,走入凉州,更旗易帜!”


上一章  |  归义非唐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