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第372章 西川之主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最新章节列表 >> 第372章 西川之主

第372章 西川之主


更新时间:2025年03月27日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 历史 | 两晋隋唐 | 北城二千 | 归义非唐 


“杀杀杀——”

时入三月,随着春耕开始并结束,陇右及大唐的兵马调动也越来越频繁了起来。

陇右虽然不大,地域却足够狭长,地理也不太方便。

从北部的凉州到南部的维州,行走官道的路程足有一千五百里,相当于从代北走到关中。

正因如此,两军调动的距离相当,但陇右却凭借着充足的马群,拔高了大军的行军速度。

在大唐所调各镇都以每日四十里行军速度向关中、关内靠拢的时候,陇右军却早已每日七十里的行军速度,将各军调遣至地方,并已经开始习惯起了各地的不同气候。

“杀杀杀——”

狄道城外,九千马步精骑在此操训,喊杀震天。

两镇兵马,以六军分开操训,每军一千五百人,其中半具装的精骑三百,仅人披甲的精骑二百,余下皆是披甲的重步兵。

陇右以《通典》练兵,但又区别于通典,其中原因,主要是陇右的披甲率和弓弩持有率。

陇右军中每名战兵均披甲,另有长枪、钝兵,硬弓、鄣刀、横刀及箭矢等兵器。

弩的装备率虽然不如硬弓,却也有五成。

可以说陇右军的兵卒装备率,唯有盛唐时的精锐唐军能与之相比。

每一名陇右士兵,兼职弓弩手、战锋手、奇兵、马兵等多种职能,是正儿八经的多用途步兵。

即便是盛唐时,全国也只有不到三十万这样的多用途步兵。

再往后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各镇除了牙兵这等精锐外,普通军队的披甲率顶多能保持在六七成,弓弩也无法保障每名兵卒都拥有,自然就需要区分出弓弩手、战锋兵、驻队兵和马军、跳荡、奇兵等专精一样的兵种了。

除去这些外,陇右军比之巅峰唐军更强的一点在于军纪,而军纪往往是通过无数日夜操训和背诵而不断牢记下来的,正如当下:

“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这钱粮分毫都是衙门征派你地方百姓乡亲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粮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

“百姓养了尔等一年,不过望尔等杀胜贼寇,保他一二。”

“尔等若不肯杀贼保障他,反而与贼寇那般抢掠他,那百姓养尔等何用?”

“即便是军法漏网尔等,天也假手于人杀你!”

校场之上,诸如校尉、旅帅、队正操训本部兵马时,口中却念叨不停,向将士们灌输着“百姓养兵”的理念。

政治思想,这是陇右军区别于同时代各地军队的最大不同。

寻常兵卒当兵,只晓得军饷从军中领取,哪怕有通透之人知晓粮食是从百姓身上征收的,却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对不起百姓的。

但身处陇右军中,不仅每日会被将领们以各种“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话述洗礼,时常休息时,也能听到各种军民友爱的故事话本。

长此以往,军中的兵卒自然就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更别提陇右军中的“三纪律、八注意”等军规所编成的军歌了。

军政一把抓,这是刘继隆自率军落户兰州以来,陇右军内部长期保持的习惯。

唯一缺少的,便是主管政治思想的官员。

对于这点,刘继隆本是想要等待临州大学学子陆续毕业,让他们体验过了“吏农兵”三种职业,六年经历后,再将他们编为主管军中政治思想官员的。

只是时局变化太快,如今即便是李阳春、马懿等第一批毕业的学子,也还在以直白的身份在各地衙门任职。

以当下的速度,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这些学子才能陆续毕业,成为刘继隆需要的那批人。

在此之前,军政都需要将领一把抓,而这些将领出身大多不好,都是在吐蕃治理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处理事情的手段太过粗暴和激进。

哪怕他们自己也在教导中学习了十几年,但顶多也就是懂得保境安民的道理,不会侵扰百姓罢了。

但若是想让他们连带着做百姓的工作,这就很困难了。

饶是如此,这也让陇右军全体上下,有了远超同时代军队的思想。

“刺啦……”

当校场的将士们在操练时,军中大庖厨内的大铁锅也发出了滋滋冒油声。

五十口铁锅整齐划一的翻炒起来,香喷喷的肉香味不断传出。

“今日吃的是黄菜炒猪肉,每个将士份额都是四两,另外还有炒野菜和羊骨煮萝卜。”

“平日里操训,每三日一大操,每日仅训练上午,肉食以午餐为主,保证每人四两,晚餐则每人三两。”

“肉食按照七曜日变化,主要以羊肉、猪肉、鸡肉和鸭肉为主。”

大庖厨里,刘继隆带着高进达、崔恕、李骥等人紧跟曹茂脚步,听着他讲解军中伙食。

生产力决定一切,其中也包含了军队的操训。

陇右军中的战兵,每日仅有不到半斤的肉食,以及管饱的蔬菜和粟米饭。

饶是如此,也只能做到每天上午训练,每三天才能进行一次大操练。

每日上午的训练,主要包括一个时辰负甲行军十里,以及武艺训练,熟悉六花阵中的方阵、圆阵、曲阵、直阵和锐阵等五种阵型。

这五种阵型又各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使得指挥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等布列不同的阵型。

简单来说,只要掌握六花阵,那基本就能成为独领一军的将领了。

不过许多将领常常自诩精通六花阵,可是疏于对军队操练,故此在临阵对敌时,很容易把六花阵结乱。

阵脚一乱,那便离死不远了,所以能掌握六花阵,且还能将其融入军中,使得将士形成肌肉记忆的将领,始终是少数。

“都护府那边,普通直白的肉食是多少?”

刘继隆凑近看了看锅里的黄菜炒猪肉,回头询问起了高进达。

高进达听后不假思索道:“早餐两个馒头,午餐三两肉,晚餐三两肉。”

古代一斤都是十六两,因此每日六两肉食,实际上也就不到二百克的肉食罢了。

饶是如此,却也是这个时代军吏伙食的顶点了,其余唐军唯两餐,且只有早餐有肉,肉量也不多。

不过兵卒军饷高,所以普通兵卒只要不养家,吃肉并不算困难,而且买肉还会有补贴。

实际上从汉代开始,军队便有了肉食补贴,不过这补贴并不是直接给个人的,而是按人头落实到基层军事组织,再由基层军事单位进行分配。

汉代的鸡鸭羊肉,相较于兵卒的军饷来说,并不算贵。

一头羊不过二百余文,一只鸡也不过四十文不到,这优惠后的采购价,便是连普通农户都能吃得起。

不过即便有了优惠的采购价,军中所贩卖的部分食材还是有些贵的,类似牛舌,一条就值六十文。

除此之外,随军戍边的军属,每个月也能领取七十几斤粮食。

这些事情,刘继隆也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杂书看到的,也基本上不会出现夸大其词的说法。

因此汉朝士兵领取肉食的时候,领取人的名字、领取肉的品种和数量都是要记账的,这些账本基本都被杂书记下来的。

刘继隆不知道这些杂书是否流传到了后世,想来应该是没有的(居延汉简)。

想到这里,刘继隆也开口说道:

“安史之乱前,凡我官军出征,必有商贾跟随贩卖商货,收受战利品。”

“如今王焘、俞从晖、任泽他们这些牙商若是来了陇右,我虽会给他们田地养老,但这毕竟比不上他们曾经的生意。”

“待他们举家而来,汝等倒是可以安排他们做这类生意。”

“他们既然能驱赶牧群南下,那最好便驱赶牧群或运送家禽及活猪随军出征,同时向军队所驻之地买卖蔬果肉食,直供军队。”

“若有兵卒想要额外买肉,也让他们便宜些卖给兵卒,保障些许盈利便是。”

安史之乱前,商队常常驱车跟随唐军,唐军攻下城池后,不便携带的战利品便会贩卖给这些商人。

这本来是件不错的事情,只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加上各军军纪渐渐败坏,便是随军商人都有被抢的风险,于是许多随军商人便都纷纷转行了。

以陇右军的军纪,成立这样的商队倒也不怕有人会抢东西,而且他们还能为军队解决部分补给问题,倒是可以施行试试。

“我等领命!”高进达等人先后作揖应下,而这时也到了饭点。

解散的钟声作响,刘继隆等人各自拿着碗,打了饭菜后去往牙门坐下。

待吃饱喝足,刘继隆才继续询问起了陇右军的后勤事宜。

总的来说,陇右都护府治下有大大小小四十二处牧监,每处牧监包括牧马、牧羊,包山养鸡、养猪等养殖事物。

养殖牲畜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从先秦开始,便有王室圈地养殖家禽或牛羊来供王室解决口腹之欲。

到了汉代,民间也开始出现圈养,而北魏时期的圈养法也完全成熟了,圈养技术的成熟也为大规模养殖提供了必要条件。

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时,就曾具体分析过散养和圈养的利弊。

他反对任之树林的散养,提倡圈养,本质上是为了速肥,这种与单纯为了自己吃已经不同了,主要是用来贩卖给百姓。

所以在他书中,有从选种到育肥再到做饲料等多方位的讲解,简直就是在教导百姓应该如何圈养家禽来发家致富。

也正因如此,南朝时期便有不少百姓通过专门圈养家禽,专门养鸡卖鸡蛋致富,从而发展成为庶族的例子。

陇右的牧监养殖家禽并不稀奇,比较稀奇的是陇右的养猪场。

昔年整个河陇地区凑不齐三千头猪,而今十几年过去,陇右大小四十二处牧监治下的肉猪,便不下三万头。

这还是官营,专供衙门和军队食用的数量,民间的肉猪数量则更多,说是五倍也毫不夸张。

不过相较于陇右一百二十万的百姓数量,这点肉猪数量还不够看。

哪怕陇右的土地矛盾近乎没有,生活十分富足,但百姓买肉也仍旧需要思量再三。

一亩土地的产出,经过交税后,所能留下的不过七十余斤粮食。

这点粮食,若是贩卖衙门去买猪肉,最多也就能买七八斤肉罢了。

普通的陇右农户,一年耕种下来,保留口粮之后,一家五口顶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过七八斤罢了。

不过得益于地广人稀,野物倒也还算充足,加上陇右不禁弓箭,而且陇右民风彪悍,所以自行打猎吃肉的并不少。

若是换做河北、河南、淮南这种人口稠密的地方,别说打猎物,就是挖野菜都不见得有份。

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有“贫富”差距,陇右背靠丝路,相当于后世的特区,吃的过得自然就要好上许多。

不过等到二三百年后气温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流,那陇右也只有渐渐没落的下场,而江南与岭南将会快速崛起。

想到这些,刘继隆不免有些唏嘘,毕竟陇右是他这一世的故乡。

只是转念一想,因为自己的存在,西夏与两宋及后世的历史都会消失。

陇右不会再因为宋夏的拉锯战而变得荒凉,而是会比历史上多出数十上百年的太平日子,那最后的结果也就难说了。

明代因为蒙古屠西夏,加上西夏党项化汉人的原因,没有足够的人口对西域进行辐射,但自己不会有这种烦恼,这也算好事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在众人吃饱喝足后向外走去。

不多时,众人便离开了军营,前往了都护府衙门。

军营外,陇右的百姓正在已经播种结束的田间除草,当然也有不少提前播种的麦田麦子已经长得很高,再过一个半月就能夏收收获了。

得益于刘继隆改良的石磨,这些麦子也能精加工为面粉,制作为更为精细的面条。

比起胡饼,面条的口感无疑要好上更多,尤其是在不缺香料的陇右。

“眼下陇右耕地足有一千四百余万亩熟田,另外还有四百多万亩待熟的垦荒田。”

“若是朝廷不与我们开战,继续埋头发展下去,十年之后,最少能够开垦出一千四五百万亩熟田。”

“到时候百姓的田多了,都护府的收入高了,也就可以降低赋税了。”

高进达在马背上说着,但紧接着又叹气道:“可惜,还是要打仗了……”

面对高进达这番话,刘继隆微微颔首,但却安抚道:

“朝廷打不进来,百姓该种地就种地,保境安民正是我们要做的。”

“以陇右现在所辖的土地,开垦出四千多万亩耕地并不夸张。”

“若是能将陇右能开垦的土地都开垦完,日后再转向河西开垦,那我汉家的足迹也将遍布西域,将西域彻底掌握手中。”

“即便朝廷出兵,也无法阻碍我陇右军民发展的势头!”

刘继隆这话对于众人而言,未免有些过于惊骇。

毕竟河陇地区自先秦以来,鲜少有人口突破百万的时候。

汉代虽然突破了百万人口,但最后迎来的却是战乱。

若是河陇地区真的能开垦出四千多万亩耕地,那最少需要三百多万百姓才能耕种过来。

要知道关内道也就三百多万口人,他们确实无法想象河陇有三百万人口是什么场景。

毕竟掌握在河西、陇右归义军手中的河西、安西、北庭加陇右、剑南六州,一共也就一百五十多万人口罢了。

三百万人口需要在此基础上翻一倍,他们自然难以想象曾经人口稀少的河陇,竟还有这样的日子。

不过这话既然是刘继隆说出来的,他们自然选择相信。

毕竟十二三年前,陇右也不过区区二三十万人口,而今不算剑南六州,也足有九十万人口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来源于刘继隆的各种手段。

想到这里,众人也有了底气,先后驰骋向都护府走去。

与此同时,大唐所调集的军队也在不断进入关中、关内等要地。

身处西川的高骈没有接到长安的回执,他自然便知晓了,朝廷没有采纳他建议的想法,不过这也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他赶在三月中旬回到了成都府,只是当他回到成都府后,他却当着众人的面说道:

“传我军令,调集兵马,增兵灌口关!”

“增兵灌口?”听到这话,不少官员面面相觑。

尽管他们已经听说了朝廷很有可能对陇右下手的消息,但没有朝廷的军令,贸然增兵,恐怕会引起陇右的不满。

“高使君,此事恐怕需要禀报朝廷才能决定。”

杨复光起身开口,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

见状,高骈冷漠扫视这群人,冷淡开口道:“汝等短见,若是等朝廷回执,战事恐怕早已爆发了。”

杨复光闻言皱眉,脸上闪过些许不喜,也不再作揖,而是直接道:“没有朝廷的示意,某不敢调兵。”

“正是……”

“若是引起陇右不满,这……”

面对高骈的调拨军令,西川的官员们瞻前顾后,并未选择支持。

只是面对他们的这番话,高骈却搭手鄣刀刀柄之上,冷漠道:

“某从未说过,需要尔等同意。”

忽的,衙门外响起了窸窸窣窣的甲片声,官员们下意识往衙门大门看去。

但见王重任、张璘二人率领大批甲兵走入戒石坊,将正堂彻底包围。

“高使君,你要作甚?!”

杨复光面色凝重的看向高骈,西川的那些保守官员们则是咽了咽口水,口中干燥。

“调兵。”面对杨复光的质问,高骈回应一声,接着缓缓起身向外走去,路过时瞥了眼杨复光。

“某、才是西川之主……”


上一章  |  归义非唐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