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宫里下了旨,图里琛外放四川巡抚。
陛辞之后,离京之前,图里琛登门向胤禑请示抚川的方略。
“瑶圃啊,你此去四川,别的事情犹在其次,抚标的四千绿营兵,一定要足粮足饷,器械精良,并勤加训练。”胤禑目光炯炯的盯在图里琛的脸上,叮嘱说,“练兵之事,绝对不容有失。另外,还要延请成都的秀才们,教丘八们识字,切莫忘了。”
图里琛站起身子,哈着腰说:“主子,奴才虽然愚钝,却也明白一个道理:有兵就是草头王!”
胤禑哑然一笑,图里琛果然是个精明透彻之人!
有兵就是草头王的前半句,正是:时逢乱世。
康熙若是不闭眼,哪来的乱世?
在大清朝,道员以下的官员们,只须埋头做事即可,不需要太过考虑朝中的站队问题。
自三品以上,只有明白朝中大势,并有扎实的靠山,仕途才可能通畅!
众所周知,图里琛是脑门上刻了字的愉王门下。
不夸张的说,离开了胤禑的力挺,图里琛啥也不是!
在大清朝,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满大街都是。
以前,仅仅是六品芝麻小官的图里琛,因为没有硬靠山撑腰的缘故,仅仅是丢了十几匹马而已,就被赶回家去,闲居了七年之久。
“呐,这是我草拟的练兵方略,你去了四川,务必照此办理。”胤禑心里有数,图里琛从未带过兵,更不知道如何练出一支精兵。
不过,图里琛的个人武力值肯定不差,否则,也不可能通过骑射考试,以笔贴式入仕。
“请主子放心,奴才知道轻重。”图里琛刻意压低声音说,“不瞒主子您说,到了非常时期,奴才就怕远水救不了近渴。
胤禑点点头,笑道:“你只管悉心练兵即可,别的事情勿须担心。”显得胸有成竹。
图里琛马上意识到,胤禑必是另有安排,随即放了心!
俗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
项羽为何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不就是老部下们,都看出来了,项羽的船快要沉没了么?
船都要沉了,还不跳船,那就要跟着陪葬了!
尽管胤禑身居高位,且手握实权,却一直很低调,从不犯康熙的大忌。
图里琛虽然没去过老四的雍亲王府,却因为是愉党心腹的缘故,隐约知道一个事实:老四、胤禑和老十三,就是坚不可摧的政治联盟铁三角。
老四长期管着朝廷的钱袋子,胤禑一直手握侍卫和步军营的大权,真到了危急时刻,他们真有拼死一搏的实力。
一个铁的事实是:胤禑若是垮了台,图里琛肯定会被政治清算!
图里琛别无出路,只能跟着胤禑,一条道走到黑!
因为关系不一般,胤禑就留了图里琛,一起用晚膳,并叫来何晋作陪。
原为户部捐纳处员外郎,现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何晋,资历甚深,算是第一个投入胤禑门下的中层官员。
在本朝,四品以上的京官,皆出自于圣裁。
不过,吏部文选司的满汉郎中们,算是特例,都需要事先呈送康熙过目。
胤禑既然管理吏部,他只要不是妄想完全控制文选司,仅仅是提拔了一个心腹担任郎中而已,康熙自无不允之理。
因为,吏部文选司的郎中们,不是一个人,而是十余人。
以前,胤禑担任市财政局长的时候,预算科长的任免,往往需要事先请示市政府的主要领导。
因为,财政一支笔,预算是关键!
开席后,胤禑居中而坐,图里琛在左侧,何晋居右。
“瑶圃,这一杯酒,祝你万事顺遂。”胤禑举起手里的酒盏,和图里琛轻轻的碰了杯。
“谢主子关怀!”图里琛仰起脖子,将杯中酒一口扪了。
既是家宴,席面上的菜肴,也没那么多讲究了,几乎都是家常小菜。
胤禑比较注重养生,每天雷打不动的一条清蒸鱼,二两精瘦肉,一只鸡腿,绿叶青菜至少两斤。
凡是升糖快的食物,胤禑几乎不碰。
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整个皇族宗室的基因里,很可能自带三高的遗传。
三高之中,尤以糖尿病最为凶险。所以,胤禑每天顶多只吃二两白米饭而已。
据胤禑的私下观察,在所有皇族宗室里边,侥幸活过四十岁的,不足四分之一。
就在上个月,年仅十八岁的昌贝勒,突然中风瘫痪在床,引起了胤禑的高度警觉。
“你们也要多保重身体,千万要注意饮食,尽量少盐少油腻,不碰肥肉,多吃青菜!”胤禑善意的提醒了图里琛和何晋。
“奴才谨遵主子的教诲!”图里琛心里有数,胤禑这是不点名的批评他。
只因,图里琛的口味极重,还几乎不吃青菜!
何晋笑着说:“爷,学生的口味,倒还算清淡,只是有些嗜甜。”
他是苏州昆山人,日常的饮食习惯还算是比较健康。
胤禑笑了笑,提醒说:“你的身体,我倒是不太担心。只是,饭后漱口刷牙,必须牢记。”
吃甜食之后,如果及时不刷牙,很容易产生龋齿。
和图里琛的走捷径入仕不同,何晋是正儿八经的三甲同进士出身,学问底子异常扎实。
只可惜,苦于没有硬靠山的何晋,在官场上熬了二十多年,也仅仅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而已。
若不是投靠了胤禑,何晋的仕途前景必定黯淡无光,完全看不到青云直上的希望。
朝里无人,真的很难往上爬!
散席之后,略喝了半盏茶,因图里琛已是外任的封疆大吏,身份比较敏感,不宜久留,胤禑便让他先回去了。
等图里琛走后,何晋小声说:“爷,门下查过旧档,也仔细打听过了,十四爷保举的人里边,大多和博启有旧。”
胤禑不禁抿唇一笑,博启是德妃的亲弟弟,也就是老四和老十四的亲舅舅。
照道理说,老四和老十四都是博启的亲外甥,不管私下里的关系如何,表面上也应该一碗水端平才是。
可是,博启受了德妃的严重影响,对老十四比亲儿子还要亲,彻头彻尾的有求必应。
老四曾经和胤禑私下抱怨过,他未封贝勒之前,不管手头多紧,博启一律视若不见。
说实话,德妃带着她的母族亲戚们,心都偏到了月球上,连胤禑这个外人,都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