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字数:1598
十天后,萧琮再一次返回了延陵,双方谈判继续。
萧琮得到了天子的最终答复,当然也是妥协答复,天子同意把江夏、巴陵、长沙、零陵、衡山五郡划给江南道,由江南总管府管辖,换取淮南七郡。
关于吏权中的刺史任命,天子坚持了萧夏有推荐权,由朝廷任命,其他官员任命须向朝廷备案,这其实就是朝廷的面子,实权在萧夏手中,朝廷只是表面上维持着吏部的形象。
在财权方面,天子答应萧夏的方案,萧夏当然也知道把财权全部拿走,朝廷不一定能接受,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递减式方案。
五年内,江南道的财政收入暂时归江南道总管府,但五年后,恢复三七分账,十年后恢复到五五分账。
实际上,萧夏就要了五年的财政全部收入,五年后恢复之前的三七分账,甚至还给了朝廷一个远景期待,十年后减为五五分账,不管能不能实现,但萧夏至少在态度上没有那么强硬,姿态放得比较低,只要五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也就是从大业十年开始才恢复正常的三七分账。
天子便答应了萧夏的方案。
萧琮沉思片刻道:“这次我回江都,我想到了一件事,如果江都的码头全部归殿下所有,那么朝廷从海外购入的物资,或者从巴蜀运来的物资怎么中转?所以我还得和殿下协商,朝廷需要一部码头。”
萧夏点点头,“我可以理解,但我想知道,关于码头的谈判是相国做主,还是继续交给朝廷做主。”
萧琮微微笑道:“原则性的大问题是由天子,剩下的琐碎小事,就由我全权做主,天子在答复中也明确了这一点。”
萧夏缓缓道:“其实之前我就和彭城郡的刺史谈判过,用码头使用权换取煤田使用权,这样吧!我可以把一半码头所有权交给朝廷,换取彭城县北部的一万顷土地。”
萧琮沉吟一下问道:“这一万顷土地上有县城吗?”
“当然没有县城!”
萧夏让手下铺开地图,指着地图道:“相国请看,彭城县以北,留县和沛县以东,正好是一处凹陷地带,因为下面有煤,所以这片土地很贫瘠,连野草都难以生长,我就要这片凹陷地带,我们测量过,大概就是一万顷。”
萧琮点点头,“这里很可能会变成湖泊!”
萧夏笑道:“确实会,但至少百年内不会。”
萧琮略微沉吟一下,便欣然道:“不是什么大事,我同意了!”
萧琮又道:“天子对你们那种能爆炸的武器很有兴趣,能否提供给朝廷,将来我们对付突厥骑兵和高句丽人,都能用到。”
萧夏点点头,“配方我不能泄露,但我可以大量提供成品,交换洛阳造船工场的工匠和物资。”
萧琮当然不会提供铁火雷,他会提供瓷火雷和火箭,实际上,瓷火雷装上淬毒铁钉,爆炸杀伤半径为三丈,对突厥骑兵的杀伤力一样强大。
萧琮缓缓点头,“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双方经过来回磋商,终于达成了一致,萧夏在协商文本上签字画押,纳言萧琮则代表朝廷的协商文本上签字画押。
不久,朝廷就出台了一系列的郡县调整,比如缩减了江都郡的范围,只限于长江以北,长江南岸部分独立为郡,叫做延陵郡。
其次成立淮南道,管辖之前包括江都郡在内的江北八郡。
另外将两湖道一拆为三,成立荆襄道、黔中道,同时将江夏郡、巴陵郡、长沙郡、衡山郡和零陵并入江南道,受江南总管府管辖。
至于彭城县北面一万顷土地则作为晋王的封地赏赐给了萧夏,而不是江南道的飞地。
随着朝廷和晋王达成了协议,削藩也就不了了之,时间就慢慢沉淀下来了。
光阴荏苒,一晃到了大业七年秋天,这三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很多原本要爆炸的危机又缓和下来了,这是因为关陇贵族消停下来了,他们也终于意识到,时机未到,过早地折腾只会白白损失他们的财富和资源。
尤其他们在杨暕身上先后投下了近两百万贯的财富,最终打了水漂,让他们损失惨重。
归根到底还是百姓的忍受力,明知义仓粮食被贪污殆尽,百姓们最终也只有忍了,挖掘永济渠死亡了数十万人,修建长城也死亡数十万人,河北在短短两年内损失了近百万人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的造反。
但很多家破人亡的农民纷纷投身为贼,使各地的贼人渐渐强大起来,高鸡泊的窦建德人数超过三万,豆子岗的刘霸道和瓦岗寨的翟让也各自拥有数万兵力。
只不过他们都比较低调,要么占山为王,要么潜伏在三不管的荒野的地带,自己种田,自给自足,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唯独保国会又一次犯下大错,去年,高祝率领三万军队攻占了北海郡,占了七座县城,天子杨广震怒,下旨命令张须陀率三万大军讨伐保国会,张须陀三战三捷,保国会惨败。
保国会内部也爆发了内讧,高士达指责高祝的无能冒进导致保国会面临灭顶之灾,他随即杀死了高祝,率领两千残军逃进了高密郡南部的徐山,改名为徐山军,这就意味着延续近四十年的保国会彻底灭亡。
这天上午,杨丽华把女婿李敏和女儿宇文娥英找来,将一只紫檀木盒子递给他们。
“这是我所有的店铺和地契,就正式赠给你们夫妻了。”
杨丽华已经决定去延陵郡投奔侄子萧夏,她把所有的财富一分为二,金银珠宝之类的可携带财富她都带去延陵郡,不动产则留给女儿女婿,包括店铺、庄园、宅子等等。
“娘,你真要去江南?”
杨丽华点点头笑道:“北方冬天太冷了,我还是有点难过,你兄弟几次写信要我过去,难得他有这份孝心,李静训我也带走,你们夫妻明年可以带骅儿一起过来住上几个月。”
李敏和妻子无奈,母亲三年前就要去江南,一直拖到现在,母亲身体也不好,去江南或许是好事。
“母亲什么时候走?”李敏问道。
“明天一早,我坐夏儿的万石大船南下,有士兵和武士护卫,安全不会有问题,你们就不要担心了。”
萧夏考虑得很周全,特地派两艘万石大船和五百骑兵来迎接姑母南下,天子那边也同意了。
这时,杨丽华又想到一事,叮嘱李敏道:“你记住了,我给你的财产只是给你们夫妻,由骅儿继承,和李氏家族无关。”
李敏的家族庞大,但李敏不是主枝,他祖父李远是家主李穆的兄弟,李穆定下一条规矩,任何族人发达,都要提携家族,所获财富与家族共享。
想法本身是好的,但因为家族太庞大,李穆有兄弟七八个,他自己又有十个儿子,子孙太多,到第二代李浑为家主时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了,家族内部经常为各种利益争斗。
李敏是旁枝庶出,父亲在他很小时就为国捐躯了,没有父亲撑腰,李敏也饱受家族的各种不公待遇。
但李敏偏偏长得极为英俊潇洒,是隋朝公认的新一代三大美男子之一,另外两人是宇文士及和元文都。
李敏被长公主杨丽华看中,招为了女婿,李敏一下子便攀上高枝,家族子弟都对他颇为妒忌。
不过家主李浑却看中杨丽华富可敌国的财富,又没有儿子继承,那么这笔千万贯的财富最终将落到李敏手中。
为了这笔财富,李浑又重新把父亲的家规严格执行起来,家族子弟非族赠外不得擅自拥有私产,一切归家族,由家族分配。
这条家规的意思就是说,你拼命赚来的财富不是你的,先全部归为家族,然后由家族分给你,才是你的。
李家的刀已经磨好了,就等着宰杀李敏这头尚未长成的肥猪。
杨丽华深知李家的用意,所以她把财富分了一半给侄儿萧夏,又拿出大量钱财支持二弟杨广和杨谅争位。
她的财富已经缩水了六成,但依旧是极为壮观,她不可能一点都不给女儿女婿,所以她才要特地叮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