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不解道:“解决一个小小的义仓问题,就能堪称第二个孙权?”
“小小的义仓问题?”
沈渠忿忿瞪了侄子一眼,“你以为义仓问题好解决?这是积累了多少年的烂脓包,偏偏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丹阳郡换了多少任刺史,江宁县换了多少任县令,谁过问一句义仓的事情?都是把义仓当做肥羊肆意宰割,光是提出要解决义仓问题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更不用说切实去解决它,还解决得这么漂亮。”
沈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看来他确实有点本事!”
沈渠摇头道:“这不是本事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有本事的人多得去了,萧道成有没有本事,刘裕有没有本事,陈霸先有没有本事,都是有本事的大才,但谁能做到对民让利?
解决义仓问题的根本就是对民让利,拿出真金白银来填补历年义仓的亏空,要么就是不闻不问,把义仓推给下任,要么就是快刀斩乱麻,一道命令就把义仓关了,哪里管百姓死活,能考虑百姓利益,还能让百姓占便宜的,在我看来,只有晋王一人。”
“为什么要让百姓占便宜,公平处置不好吗?”
“所以说你不懂政治智慧,解决义仓这种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利于民,让百姓高高兴兴来解决,心满意足回家,这样不但没有了后遗症,还落一个好名声,保证个个都夸晋王爱民厚道,这样有深远目光,有政治头脑的统治者,我还真没见过。”
“他和陈后主比如何?”
“陈后主?”
沈渠冷哼一声道:“晋王和后主陈叔宝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陈叔宝贪婪愚蠢,视民为草芥,他却宽厚睿智,爱民如子,四郎,这样的明主你很难遇到,所以我劝你去投奔他,为自己谋一个远大前程。”
叔父的这番话,让沈光也怦然心动了。
他不愿加入蓝家的贼军才躲到江宁,自己一身武艺,如果能遇到名主,那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次日上午,萧夏去了江宁船场,江宁船场便是从前陈朝的军器监造船场,和京口船场一样,都被隋王朝没收,成为隋王朝的官办船场,直属于工部管理,现在转给了江南道总管府,归军部造船署管辖,现在主要养护和建造军船为主,等将来改为造民船为主,造船署再转给尚书行台。
当然,这只是萧夏的长远规划,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还不知道呢!
江宁船场很大,沿岸三里都是它的地盘,有数千船工在船场内忙碌,目前已经不造民船了,转而全力以赴养护军船,近百艘三千石战船被拖入岸上的船台,每艘战船周围都有数十名工匠在忙碌。
船场主事姓魏,江宁本地人,从陈朝到隋朝,他做了三十年的船场大管事。
魏管事把晋王迎入船场,萧夏时间不多,他还要赶去京口查看募兵情况,他只能抽出半个时辰视察。
魏管事也不多事,直接把萧夏带到一艘正在养护的五千石战船前。
“殿下请看这艘船,开皇八年下水,便再也没有养护过,甲板和船壁都有开裂的情况,如果风浪大,船舱内还会进水,我们对它进行大养护,开裂的船板全部更换,所有榫接结合部位都要进行检查,铁钉也全部换成新的,再刷三道底漆和两道桐油,估计要两个月才能完工。”
“所以大养护一次很贵?”
魏管事点点头,“小船便宜点,这种五千石的大船要近千贯钱。”
“小养护呢?”
“小养护一般两年一次,十天左右,小船几十贯,大船两三百贯钱就够了。”
萧夏感叹道:“一支庞大船队动不动就上千艘战船,光养护就耗资巨大,难以想象!”
“并不是每个王朝都像隋朝这样强大,比如梁朝和陈朝都有上千艘战船,结果双方爆发水战时,殿下眼前这艘战船的拍杆,一杆就把南朝的战船打为两断,殿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对方是民船?”萧夏立刻反应过来。
魏管事点点头,“这就是国力的区别,隋朝建造战船的用料和建造技术都非常讲究,船壁极厚,钉子也粗长,完全可以海船出海,南朝没有这么厚实的家底,只能尽量便宜,那就是普通的江河民船,装个军船样子,一旦爆发战争,脆弱的老底就暴露出来了。”
萧夏忽然想到一件事,连忙问道:“那这一千多艘战船是南朝军船,还是隋朝战船?”
“当然是隋朝战船,南朝战船就作为民用了,朝廷当然要保留好的战船。”
萧夏简单看了几艘船便结束了船场视察,随即坐船前往京口视察。
目前水军招募有六个点,江都一点,京口一个点,历阳一个点,江夏一个点,襄阳一个点、江陵一个点。
为什么要在荆襄地区放三个点,原因就是这里招募职业水军更容易,这里百姓收入要比江南低不少,平均每月一两贯钱,募兵一个月能拿三贯钱,还管吃管住管穿衣,年轻人当然愿意,当十年兵,挣几百贯钱,可以回家置办一份产业了。
江南那边就很难招募士兵,收入又不高,还要离家十年,江南人当然不愿意,所以江南一带自古就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到了宋朝,这种说法更是蔓延到全国。
萧夏便在京口设了一个招募点,他就不指望能在江南地区招到多少水军?
京口和江都的招募主管正是来护儿,守孝并不一定要守满三年,如果朝廷有征召,也可以提前复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萧夏给来护儿许下的职务是水军副都督,大都督是萧夏本人兼任,所以副都督就是主帅。
重建水军一直是来护儿心中的梦想,这次是他唯一的机会,如果他放弃,将来没有出任水军主将的机会了。
所以在考虑了一个月后,来护儿给母亲灵牌磕了三个头,发誓功成身退后再为母亲守孝三年。
他便重新披上戎装,萧夏当即封他为水军副都督,并报请天子批准,同时向天子讨要一批水军将领。
战船抵达京口,来护儿前来码头迎接晋王到来。
“京口招募情况如何?”萧夏问道。
来护儿有些不解道:“京口点招募了两千人多少人,不过今天忽然涌来大量丹阳郡青壮男子,不知何故?”
萧夏立刻明白了,估计是自己在乡绅们见面会上的一番话起作用了。
“有人来报名是好事,我们看看去!”
萧夏笑了笑,没有解释,他便翻身上马,跟随来护儿向京口募兵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