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第638章 道心差点崩塌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都市>> 文豪1978 >>文豪1978最新章节列表 >> 第638章 道心差点崩塌

第638章 道心差点崩塌


更新时间:2025年04月14日  作者:坐望敬亭  分类: 都市 | 都市生活 | 坐望敬亭 | 文豪1978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的意义并不亚于任何一件历史大事,它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而促成这一切的老人家,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追悼大会结束后,林朝阳被一位领导叫住,跟他们夫妻俩亲切的谈了几句。

最后又问林朝阳:「《鸦片战争》拍完了吧?」

「拍完了,后期制作再有一个月就能结束。」

领导欣慰的点了点头。

「好。老人家去世前还提过一嘴这件事,回归是大事,你们这件事一定要办好,全国人民都看着呢。」

「您放心。」

追悼大会结束后,陶玉书在燕京待了几天,就为了等燕大牵头的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3月5日,星期三,惊蛰。

燕大的大饭厅在十余年前就已经被改为了大讲堂,这些年来只要校内有重大活动,这里都是一副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今天也不例外。

礼堂穹顶高悬着红色横幅一一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黄灿灿的一行大字分外惹眼,大讲堂内座无虚席。

这里不仅有燕大的学生,还有闻风而来的燕京各大高校的学子和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连过道处都挤满了人,人潮涌动。

主席台上,白发苍苍的陶父客串了今天的主持人。

燕大请他来当主持人,自然是因为他和林朝阳的翁婿关系。

陶父身着深灰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得出来老人家对今天的大会很重视。

他一生参加过许多的学术研讨会,却没有一次比现在这样激动。

「他的文字是时代的刻刀,剖开迷雾,直抵人心—”

凡是颁奖大会或嘉奖现场,总喜欢为那些即将登台的受奖者写一段赞辞。

陶父的嗓音浑厚,略带些浑浊的痰音,他所念的这段赞辞是由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几位教授合力撰写的,极尽美誉。

在他念着这段话的时候,台下已经有人高举起了书本。

《梵高之死》《楚门的世界》《渡舟记》《闯关东》《寄生虫》《入师》

那些书被高高的举着,书页泛黄,仿佛无声的致敬。

看到此情此景,不仅台上的陶父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连台下的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也都心情激荡。

「我宣布,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今天正式成立!」

台下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展示着学子们对于林朝阳的高度认可和喜爱。

「请朝阳同志上台为我们致辞!」

林朝阳被邀请上台讲话,内心也充盈着难以言喻的感动,这种感觉是他在日本、美国的文学研究会成立时所没有过的。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如同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将每一处高山、

平原和盆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承载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情感。

作为书写者,我始终相信文字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叩击灵魂的钥匙。

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荣耀,但我想,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那些后来者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一点微末的帮助—」

林朝阳的讲话时间不长,言辞恳切而真诚,赢得了潮水一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掌声不光是对他的祝贺,也是对他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嘉奖。

台下学生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那些象征着读者喜爱的书籍,被学生们扔向空中,像大雨一般布洒在大讲堂内。

讲话过后,洪子成代表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接受了林朝阳的馈赠。

林朝阳捧出一箱泛黄的手稿,态度郑重的交到洪子成手中,那些手稿边缘卷曲,墨迹深浅不一。

洪子成辨认出「渡舟记」、「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字样,角落里散出的一两页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些都是林朝阳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手稿,对于台下他的拥是们而言,无异于是稀世珍宝,许多学生们捕着脖子往台上看去,眼中满是渴望。

捐赠仪式结束后,林朝阳走下台,坐回位子上,陶玉书忍不住搂住他的胳膊,满脸骄傲。

这时候大讲堂主席台的幕布被落下,台下学生们响起喻喻之声,大家本以为成立大会到刚才就结束了,可主持人却没宣布,反而拉上了幕布。

就在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时,从舞台侧边走上来一位报幕员:

下面请大家欣赏话剧《大下第一楼》。

此话一出,会场内的嗡鸣声猛然爆发,大家没想到今天的成立大会居然还安排了演出,而且还是话剧演出。

《天下第一楼》!

在场的年轻学生们有一些人都没听过这部话剧,有些是听说过,但没看过,

只有那些燕大教授、老师和上了岁数的文学爱好者才了解这部话剧当年所创造的辉煌。

这正是当年林朝阳为燕师大的学生剧社所写的话剧,一经公演,轰动了燕京高校界,引得无数高校学子竞相争看。

后来更是被人艺相中,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成为了人艺八十年代之后少有的扛鼎之作,每逢公演必定一票难求。

在那之后,《天下第一楼》又在燕师大的学生话剧舞台上演出了好几年,一直到85年燕京高校的话剧热冷却之后,才逐渐被燕京高校的学子们所淡忘。

到了最近几届学生,除了一些喜爱话剧的学生,已经很少有学生知道这部话剧了。

嗡鸣声持续了十几秒钟,舞台音响里传来了女声旁白。

「1917年夏,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辫儿帅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

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顿时打了鸡血般兴奋起来,翻腾出压在箱底多年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

随着女声旁边,台上的大幕缓慢拉开,台下的学生们逐渐安静下来。

正阳门下,市井繁华,汇聚京师菁华。

老字号「福聚德」开门迎客,生意兴隆。

门脸儿正中门上并排挂着三块匾,分别是「福聚德」、「鸡鸭店」、「老炉铺」。

饰演学徒的龙套坐在前厅的大木盆前手脚麻利的拔着鸭毛,沿墙一排木架子上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

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

炉口有一副对联: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

舞台以外的「街上」隐约传来茶楼的锣鼓声,间或有说笑、猜拳的声音。

罗大头手持烤杆,上挂烤好出炉的鸭子。

「三座儿的鸭子出炉了!」

人艺的老戏骨韩善续是罗大头最初的饰演者,今天这台戏,他依旧是罗大头。

「嘴这是把人艺的角儿都给请来了!」

台下有喜欢看话剧的老师一眼就认出了韩善续,刚惊叹了一句,饰演跑堂常贵的林连昆也出现在舞台上。

「三座儿,走鸭子!」

简单一句台词,中气十足,贯穿了整个大讲堂,连最后排的学生们都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老戏骨的功力。

韩善续、林连昆、谭宗尧、吕中、冯远征、杨立新··

戏台上,前门肉市口福聚德内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戏台下,观众们也在数着星星。

哪怕是没看过《天下第一楼》或是话剧的观众,面对着这个国家最顶尖的话剧演员和他们所演绎的故事时,也无法不沉浸其中。

观众不懂戏剧,但观众有感受,好的艺术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其中意蕴的。

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鲜活灵动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天下第一楼》具备了所有经典戏剧所应该有的一切元素。

三幕话剧,长达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长,台上演员们一气呵成,台下的观众们看得也是酣畅淋漓。

谢幕时,大讲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衰。

演员们谢幕时请上了林朝阳这位剧作者,他被一群演员簇拥着,台下掌声更热烈了三分。

到最后,观众们的热情终于彻底释放,谢幕才算结束。

至此,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才宣告结束。

散场之后,林朝阳到后台向人艺的演员们表示感谢,他着实没想到今天还会有这样一场演出。

问起来才知道,这都是陶玉书的安排。

「我是觉得这回成立文学研究会是在自己国内,到底是不同于国外。

就心血来潮的托人跟人艺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刘院长特别配合。」

陶玉书跟林朝阳说了两句,又向人艺现任院长刘锦云再次表示了感谢。

「陶总您太客气了,《天下第一楼》可是朝阳同志在话剧领域唯一的作品,

也是我们人艺自八十年代以来少有的精品剧目。

自从公演那天起就广受好评,为我们人艺赢得了不知道多少荣誉和掌声。

赶上朝阳同志的文学研究会成立,我们这场演出也算是对朝阳同志表示感谢了。」

刘锦云的态度和气,言语间充满了对林朝阳的敬重。

他的这份敬重除了源自于林朝阳的文学成就,也在于《天下第一楼》这部话剧为人艺所带来的影响。

自1981年首次公演,《天下第一楼》就名动京城。

公演第三年,演出场次便突破了300场,迄今为止15年时间,演出场次已有750场,成为人艺历史上少有的长青剧目。

期间人艺还带着这部话剧去外地巡演、出国演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谢谢刘院长了,谢谢诸位!」林朝阳再次向刘锦云和人艺的演员们表示感谢。

组织一场话剧演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现在又不是《天下第一楼》的演出季,为了一场演出就赞起剧组,劳动几十位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辛苦排练,林朝阳深感受之有愧。

「朝阳老师,是我们应该谢谢您才对。没有您的好本子,我们演什么呀!您要是得空啊,帮我们来指导指导剧本那才好呢。」

「小冯!」

人群中的冯远征口无遮拦的说了两句,他前面两句话说的都挺好,可后面的话就有点走样了,被刘锦云呵斥了一句。

「朝阳同志,实在不好意思,剧院现在缺好本子。他们这些青年演员啊,演不上多少角色,有些时候还得去外面接点活,难免有点想法。」

刘锦云面带歉意的解释道。

林朝阳心中无语,你俩搁这演我呢?

他对刘锦云的小心思并不介意,人家刚才还义务帮了忙呢,他总不至于那么不近人情。

「要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刘院长不妨直说。」

林朝阳如此直接,让刘锦云脸上先是一喜,而后又流露出一丝把戏被人拆穿的窘迫。

「要不,回头这事我找您细聊?」

「也行。」

说着话,林朝阳向人艺的工作人员们再次表示了一番感谢。

待离开后台后,陶玉书嘀咕道:「我还以为他那么好心呢,难怪连演出费都不要。」

林朝阳笑吟吟的说道:「人家几十个人忙了至少一个星期,有点请求也是人之常情嘛。」

「他就不想想,这人情要是让我还,他们得的不是更多?」

「这不恰恰说明人家没什么其它所求嘛,事情反而简单了。」

陶玉书嗔道:「你啊,最善解人意。」

「举手之劳,与人方便,何乐不为呢?」林朝阳语气轻快的说。

夫妻俩闲聊着,往陶父的方向走去,隔着老远便能看出他红光满面,正与燕大的一位副校长聊着天。

也不知道副校长说了什么,惹得陶父哈哈大笑,眉眼间尽是得色。

两人走到跟前,和副校长寒暄了几句,对方才告辞而去。

陶玉书调侃道:「爸,您今天这风头可出大了,还不得让那帮老同事嫉妒疯了?」

陶父故作不悦道:「净拿你爸我开玩笑!我这算什么出风头,还不是跟着朝阳借光?」

「爸,瞧您说的。您能主持今天的大会,那是我和这研究会的荣幸啊!」

夫妻俩的连番调侃让陶父也不禁露出笑颜来,「你们啊——.」

陶父又问起林朝阳他今天给文学研究会捐的那些手稿和创作资料,作家的手稿和创作资料说珍贵也珍贵,因为独此一份。

可要说不珍贵,也不珍贵,尤其是当代作家的。

但林朝阳不同于寻常作家,这些年他早已用自己的那些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他的手稿和创作资料对于当代文坛而言是相当有价值的。

不管是从收藏方面还是研究领域来说,都是如此。

「都说好了,东西先收藏在燕大图书馆,只有研究会的成员有权限借阅。」

陶父听他这么说点了点头,「那就行。就那一份东西,别最后成了一笔糊涂账,怪可惜的!」

三人正说着话,陶玉书停了下来,小步快跑留住了不远处正打算离开的老者。

「王老师,王老师,您留步。」

燕师大的王福仁是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他是燕师大的教授,主攻的研究领域是现代文学。

当年陶玉书在燕师大读书时,是他的学生。

刚才在大会上人多嘴杂,陶玉书来不及和这位老师多聊,这会儿大会结束了她打算请对方到家里吃过饭。

回到朗润湖公寓,林朝阳亲自下厨。

陶玉书陪着王福仁这位昔日恩师聊天,王福仁谈起往事满心晞嘘。

陶玉书是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她那一届学生里,也是最聪慧,

最努力的。

毕业时她去了文学杂志当编辑,几个老师还曾经讨论过,感觉有些大材小用了。

以陶玉书的勤奋和天分,完全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发光发热,比如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比如走上仕途。

过了几年,陶玉书当编辑取得了一些成果,挖掘了不少新人、新作,在燕京文学界成了颇有名气的编辑。

几个老师谈起时,少了些遗憾,觉得当编辑也挺好。

之后再听说陶玉书的消息,就是从其他学生的口中了,说陶玉书去了香江做生意。

那些年,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往国外跑的多得是,香江去的人不多,也不少,老师们得知这个消息也没什么感觉了。

一直到前几年,国家宣布要搞浦东大开发,那一阵新闻见天儿的播着关于沪上和浦东的新闻。

某一天,陶玉书就这样出现在了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上,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以这样的形式再次见到了她。

「大家都没有想到,玉书现在事业做得这么成功,说起来跟做梦一样。」

王福仁谈起这些年对陶玉书的关注,语气充满了感慨。

陶父通过其他人的视角感受着女儿这些年来的事业发展,也不免有些动容。

「她是运气好,有朝阳愿意支持她。这么多年夫妻俩风风雨雨,患难与共。」

王福仁笑着说道:「是啊。玉书年轻的时候漂亮,背地里系里那群小兔崽子都说她是我们中文系的校花,是不少小年轻的梦中情人呢。

得知她结婚的消息,不知道有多少小伙子黯然失落。

后来她和朝阳的爱情故事还在我们学校传过一段时间,哪怕现在看,他们两口子也是那一代人的爱情楷模了。」

老师提起当年学时的事,陶玉书难得流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小儿女之色。

王福仁谈兴颇高,接着说:「我还记得那年他们小两口来我们教师家属楼,

看望我们几个老师。

那时候好像朝阳的《小鞋子》才刚发表,得到了不少好评呢。

当时是在侯老师家里吃的饭,一晃都多少年了。

没想到,今天我居然成了朝阳的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了。」

王福仁的脸上满是缅怀之色,说到最后不觉笑了出来。

陶玉书听着这些话,同样怀念当年在学校的日子,她也笑道:「这说明还是有缘分。」

闲话一阵过往,林朝阳做好了午饭,吃过饭,陶玉书又安排人将王福仁送回了家。

下午夫妻俩步行着由朗润湖往燕大南门走去,陶玉书挽着林朝阳的胳膊,边走边说话,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谧时光。

回到小六部口胡同,就见陶希武和两个年轻人等在家里。

「你怎么跑过来了?」陶玉书问他。

「我找我大姑父有点事。」

陶玉书狐疑的看了看丈夫和侄子,不知道他们俩能有什么事。

「你先去忙吧。」

林朝阳支开陶玉书,陶希武这才上前,递上了剧本。

上回为了大舅哥的面子,林朝阳私下给《录像厅》的剧本来了个大手术,将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提的意见几乎等于手把手在教着写剧本了。

陶希武拿到剧本后,跟徐浩峰、卢伟健头脑风暴了半天,发现按照意见来修改,工程量比重新写一遍都要大。

但几人也发现了好处,就是按照剧本上的意见修改的内容,看起来确实不错。

于是几人卯足了劲,连着折腾了一个多月,总算是将剧本拿出来了。

「大姑父,您看怎么样啊?」

林朝阳翻着剧本看了快一个小时,陶希武三人的眼神一直盯在他身上,脸上写满了志芯。

见他放下了剧本,陶希武立马凑上来问。

「还行,及格了。」

听到这话,陶希武紧张的神情立刻融化成笑容,他不确定又问道:「及格?

那您的意思是,过关了?」

林朝阳合上剧本,将剧本拍在他的怀里。

「你说呢?」

陶希武笑得更加灿烂,「那肯定是过关了!」

他身后的卢伟健和徐浩峰见状脸上也不由得绽放出笑容,那笑容如同苦囚终于重见天日一般。

太难了,实在是太难了!

两人本以为陶希武找上他大姑父拉赞助,是给大家走了条捷径,没想到却是个大坑。

这两个月里,他们为了改剧本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抽了多少烟,死了多少脑细胞。

每当深夜来临,想起当初寄希望于走捷径,就悔不当初。

对于燕影的学生来说,改剧本不是问题,真正让几人留下心理阴影的是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就好比武道宗师指教连套路都没学过的学徒,去感受武道意蕴,完全不是一个境界上的交流。

学徒的心理承受力但凡弱一点,都得道心崩塌。


上一章  |  文豪1978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