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求收藏)
工程有了初步进展之后,熊头村这边就有了些名气。后来军团召开会议,杨士官和亚历山大神父还受到特别邀请。
军团的通知说,开春之后,摆赛汗会带着朝廷官员,来这边巡视,考察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大家都得打起精神来,毕竟今年、乃至这几年的拨款多少和分配情况,可能就看这次的表现了。
杨士官天天带人打灰,正在兴头上,对这些安排不太满意。他经常吐槽,说军团里各种乱七八糟的行政事务太多,哪怕这种特殊环境,都不愿意给大家省点麻烦。这边还没打过仗呢,就开始官僚化了,真是让人受不了。
不过亚历山大神父却觉得,这也是好事。有行政事务,说明制度是健全的,在斯拉夫大地,这可太难得了。这地方从古至今就没有“官僚”的概念,但凡能把管理方式建立起来,都能让日子好过不少。
而且,他们这边的工作,还算比较顺利。在罗斯大地,冬天是最难过的。不过他们这里,反而趁着冬天,完成了不少工作,这已经让神父很满意了。
一方面,是熊头村这边,还不算特别冷,起码砍树什么的事情是没问题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今年大家不但不用囤积粮食,还有外来的援助。朝廷从克里米亚那边调集了大量口粮,让营地根本不用担心饥饿的问题了。
他们只需要多砍树,把木材交上去就行。而且军团其实也不要他们的木头,这些材料,是给其他没有足够木材的聚落,用来建造房屋和各种设施用的,在本地就用光了。按计划,可能得到后年,进一步扩大人口和采伐规模,才能有多余的木头,可以拿去卖钱,真正进入市场。
此外,罗马人还教他们在清淤的时候,如何使用机械,挖掘和处理河滩、沼泽里的泥炭。这些燃料的火力很弱,罗马人看不上,矿那边也不用这个。但对于村里来说,有了这些工程副产品,取暖的成本也低了很多。
木头和泥炭,在这片大地上,并不是罕见的东西,反而遍地都是。而且和西欧不同,这里地广人稀,湖深大公远的,也管不住偷猎和砍伐。但之前,当地人却一直无法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原因倒是很简单,比如木材,就需要去砍伐,才能得到。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但是在乡村,铁器是个稀罕玩意儿。不管农具还是工具,大家都是能省则省,并没有那么多铁来挥霍。而要是连铁斧头、铁锯子都缺乏,那砍伐处理木材的效率肯定会低,自然就更加缺材料了……
而罗马人带来的各种物资,让几乎所有方面的生产效率都提升了一大截,成功渡过了开头最艰难的日子。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就有了底气了。
等到开春之后,按照亚历山大神父的预计,他们就能真正开始各种工作了。熊头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好,而且大家效率也不低,因此清理土地的进度很快。教会那边已经决定,把他们这里作为试点地区,会派遣两名专业研究育种的教士,带着一批助手过来,研究如何利用这种土壤。
这样一来,一切就渐渐步入正轨。最迟明年,村里的产出就能变成正的了。因此,就算去给大家展示成果,亚历山大神父也很有信心,不会到时候拿不出东西来的。
准备好资料之后,他和杨士官就把工作交给助手,去开会了。
会场就在设在切尔卡瑟新城。这里原本是盗匪们的窝点,后来军团攻打这里,抓了一大群匪首和意大利商人,把这边平定了下来。原本的老城区太过杂乱,他们就拆除了一部分,在河边建立了新城,作为军团总部的驻地。
到地方之后,两人就分头行动。杨士官去找他的老战友打听消息,而亚历山大神父则去找基辅神学院的同学——除了应付上级和展示成果,这种集会,也是大家交流情报和物资的场合。
尤其现在,正式的贸易体系还没建立,各个聚落之间,很多时候还是在以物易物。经常需要他们出面,找其他村镇换点东西才行。
虽然很麻烦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目前,各个新村镇,几乎都还不能自给,要依靠朝廷输入进来的物资维持。但是,朝廷调拨的物资,都是根据预先的估计,或者地方管理人员的申请,成批调送过来的。
这样的模式,整体看来是很高效的,也确实解决了起步时的困难,但细看起来,还是有不少问题。
像杨士官和亚历山大神父这种搭档,在目前只是少数,属于运气好才碰出来的。大部分聚落的管理者,要么对于罗斯大地也不是很了解,要么对于自己的工作也不太专业,导致他们的估计并不见得准确,而且经常有缺漏。再加上环境情况本来就在不断变化,结果就是,大家的估计,有时候会偏多,有时候会偏少,极少有恰到好处的时候。
而且,官府给的每一批物资都很多。都是凑够一大船,跟着船队一起送过来。结果,村里需要的物资,总是要么缺乏,要么过剩。船没来的时候,大家着急也没东西用,只能干瞪眼;船到了,就多出来一大堆,只能在那儿放着
亚历山大神父上书了几次,但他很快意识到,运输部门似乎只关心成本和安全性,并不怎么关注他们接受方是不是便利——这不是人家绩效的范围。而且,他还没法反驳,因为就算现在,聚落之间依然是大片空白,不知道藏着些什么。运输线周围,其实也不太平,不能排除盗匪抢劫的可能性,需要军队武装护送。这都导致运送的成本确实高昂,频率也不可能很高。
大家确实可以申请,要求加急。但什么是紧急,就已经够吵一番了。所有人都会觉得,自己这边的需求才是最要紧的。而现在这个情况,上头一时半会也顾不过来这么多,只能先去审查和输送大宗的物资。其他的,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亚历山大神父在基辅进修的时候,和一个叫格雷戈里的同学关系不错。现在格雷戈里在西边的查干诺沃镇当神父。和熊头村不同,那是个早之前就自然形成的集镇。据说在金帐汗国时代,就已经是地区性的中心了。因此,经济也相对发达,能提供一些手工业产品。
熊头村现在需要一些工具,来维修他们的器械。但村里一个会打铁的都没有,也缺乏加工工具。之前刚建立营地的时候,杨士官他们倒是准备了一些,但那些钳子、凿头什么的,用得很快,现在已经不够了。
找军团要,怕是得个把月才能批下来,不值得等这么长时间。正好现在大家碰头,他就找格雷戈里神父,请他派人回镇上,找铁匠采购来。开完会回家,正好顺路带回去。
目前,他还没有对换的东西。不过熊头村那边,有户人家,之前给当地教堂养过蜜蜂。据那个养蜂人说,村头那边有不少合适的灌木和林地,只要有蜂种,他两口子就可以重操旧业。亚历山大神父已经让人给他们做了几个蜂箱,又委托教会的朋友去基辅购买了蜂王,很快就会开张。到时候,就拿这边的蜂蜜作为报偿。查干诺沃镇有市集,不愁卖不出去的。
而且,他也知道查干诺沃之前的尴尬事件。
按当地教会的记录,从金帐汗国逐渐瓦解开始,他们那个地方就一直很乱。西边的波兰人,北边的立陶宛人,东边的各路草原部落,都能插手这一带,各种势力来来往往,很不安生。后来罗马人驱逐了金帐汗国势力,名义上控制了这一地区,但对于当地部落,依然还是羁縻状态,只是让他们称臣纳贡,缺乏真正的管理。
二十年前,紫帐汗巴希尔击败了白帐汗脱脱迷失。很多大部落,因为支持脱脱迷失,都遭到了严重打击。趁这个机会,罗马汗国开始对草原进行整编。臣服于紫帐的部落,都必须在固定地点放牧,不得私自移动,也不准随便和其他部落冲突。他们的军事力量,也都纳入了北衙诸军的监管之下,必须服从大汗的调度,在战时履行服役的义务。
在这个过程中,部落的划分变动很大,不少部族都被打散重组。部落上层头人,也发生了一次大换血。
大汗以履行建国时的盟誓为理由,考核部落头人的血统。大部分人都禁不起认真考证,被他抓住把柄,宣称这些人不是黄金家族一系,不能继续当汗王。又宣称要推行大扎撒,严查部落贵族们,废黜了一大批,都给换成了同姓的黄金家族一系。
反对者打不过他,大部分中立的牧民和小头领则觉得换个汗王好像也没区别。因此,这套措施迅速推行了下去。
但这些新汗王,根基不深,除了个血脉的名头什么都没有。因此部落的实权,很快落入了朝廷派出的、汗王的“国相”为首的官吏手中。
查干诺沃镇附近这一大片,是萨罕别汗的辖地。据说他是紫帐汗的远亲,因此受封在这里。按照制度,查干诺沃镇和周围耕种的村子,属于官署管辖;没人耕种的荒地,则属于萨罕别汗的部落,两边不得相互侵扰。
但是,这里距离前线不算远,因此也有军事任务。萨罕别汗的军队,两年会轮换一次:第一年,他们会去前线驻扎,和波兰、立陶宛人对峙,执行任务。第二年,会换下来修整,由其他部落顶上去。撤换下来的士兵,就可以休息。军需官会给他们结算军饷和赏金,还会划定时间,允许他们进入城镇采购生活物资,作为福利。
按照规定,查干诺沃镇需要给他们提供后勤支持。不过,萨罕别汗的军队,纪律却不怎么样。他们经常借着这个权力,勒索镇子和周围的村民,要求他们提供更多。只要干得不太过分,北衙军官一般不太管,镇里也不敢反抗。
加上罗斯本地的传统,时间长了,他们甚至形成了习惯。
北边,那些各公国统治下的斯拉夫居民,往往全年都在躺平——反正种多少都被人抢完,不如弃疗。而在查干诺沃,村民会躺平一年,认真干活一年:萨罕别汗的人去执勤的那一年,他们会拼命干活,尽可能积累更多粮食和产品,然后藏好;等那些兵痞子回来,就正好躺平休息,问就是今年收成不佳,只有这么多,你看着办吧……
双方反而就这样形成了默契。然而前几年,却突然出了事情。
那一年,当地人按习惯躺平,等着两年一次的勒索。然而这一年,萨罕别汗却没有出现。大家都忐忑起来,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只能继续躺着。
第二年,萨罕别汗依然没有来。这下,村民开始慌了。要是他老不来勒索,那自己到底还干不干活了?
换做以前,大家无非躺倒死,但现在,人有了点盼头,就终归不想放弃。不过,规律似乎已经失效了,也不知道人家什么时候来。
一时间,镇里谣言四起,有人怀疑是罗马那边出事了,有人怀疑是前线打起来了,总之没人觉得是好事。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他亲戚告诉他,萨罕别汗和明斯克人的联军,被波兰人打败了。他的部落估计已经跑了,波兰人马上要杀过来了。
一时间,镇子内外人心惶惶。毕竟萨罕别汗也就两年收一次钱,但要是波兰人来了,可就不好说会要些什么了。很多人甚至开始希望萨罕别汗赶紧来抢一回吧,别一直拖着了,好给人省点心。
到了第三年,教会派人来,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前线又改编制了。萨罕别汗交出了权力,领了一大笔钱,去大都享福去了。他的部众,一部分就地转入定耕定牧;一部分不愿改变生活方式的,则在国相的率领下,去东边伏尔加河一代游牧了。
前线的要塞和防线,也被正规军接管。也就是说,从此开始——包括过去几年,各种政策已经更加正规,不会再有之前的情况了。就是可能刚改动,制度还是有点乱,没及时通知。但他们也是离谱,明明也是个小商业中心了,这种事情,居然也没派人去问。
镇子周围的居民,都气得跳脚,说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还能忘了说。多提一句能死啊……
从此之后,他们就天天患得患失,总是觉得周围人在偷偷干活,私自发财,就是不带他们。因此,亚历山大神父提出的教授育种知识的条件,也就会很有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