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春,我为王第011章 凌烟阁三问(2)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红楼春,我为王 >>红楼春,我为王最新章节列表 >> 第011章 凌烟阁三问(2)

第011章 凌烟阁三问(2)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格鱼  分类: 历史 | 架空历史 | 格鱼 | 红楼春 | 我为王 
科幻小说


凌烟阁一未供奉开国功臣,二非朝廷敕造。

阁高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顶覆琉璃明瓦,沧桑肃穆庄严。

凌烟阁为大周开国时圣教数位大儒募集天下读书人出资、历经十年之功建成。

一层、二层为藏书馆,对外免费开放。

凡大周读书人,各地进京赶考士子,均可来此阅览历代经学典籍,或以文会友。

因春闱邻近,所以贾琰抵达时,一二层的藏书馆内外已经聚集了不少各地举子。

贾琰站在凌烟阁下,却是抬头凝望着第三层。

第三层亦名“明伦堂”,为当代凌烟阁主——大儒邵邕、周霖、张勋的讲经文会之所。

三儒虽无官职,却名动天下,朝中朱紫大员出自三人门下者不乏其人。

此为凌烟阁为天下读书人神往之圣地之关键。

但三儒虽日日来此坐阁,却并非谁都可以见到,遑论指点其经理了。

十年前,三儒来凌烟阁坐镇,与天下读书人约法三章,设立了著名的凌烟阁三问。

说白了,就是三儒各自出一道题,曰:诗、联、理。

凡对答所作能入三儒法眼者,皆可登临明伦堂聆听教诲。

但十年来,趋之若鹜的人不知凡几,但真正得偿所愿的却寥寥无几。

凌烟阁前,左侧三座小亭依次排列。

亭中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笔是湖毫,砚是端砚,纸为徽宣。

皆为上乘。

三亭前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士子,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却并未有人轻易上前应题。

贾琰缓步而来,直入第一亭。

眼见一个面容清隽身材挺拔的少年入亭,围观士子顿情绪激荡起来。

三十许人、颌下三缕黑须、身穿青衿的凌烟阁“侍讲”吴默自凌烟阁内走出,站在亭外上下打量贾琰,沉声道:“来者通名!”

贾琰淡然一笑,在亭中长身一揖:“雍熙七年,金陵乡试解元,贾琰,见过仁兄。”

随后,贾琰将自己的乡试头名凭据——南省学政衙门的签文展开示众。

吴默微愕,这么年轻的乡试魁首,他还是初次遇见。

围观人群闻言哗然,望向贾琰的各色目光变得非常复杂。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二十开外,有些甚至年近三四旬,苦熬多年、身经百战才从各省乡试中脱颖而出,可面前少年最多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雍熙七年岂非年龄更幼?

几乎每人心中都不由自主浮起一个复杂的字眼:神童!

吴默定了定神,微笑道:“即来应对,且请听题。”

“古往今来,劝学诗若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其最出彩者非唐颜真卿所作莫属。

请贾解元以此为题,作五律或七律均可。”

“喏。”贾珍再次一揖,转身走到了书案前,留给众人一个挺拔清瘦的背影。

他站在案前微微思量,面色平静。

其实不论他还是前身少年,都非哗众取宠人前卖弄之徒。

他来凌烟阁前应此三问,不是为了出风头。

少年母亲李氏为子谋划的“遗泽”他当然不会舍弃,事实上他已经有所参照,但他并不会完全照搬。

或说他的性格喜欢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上,不习惯按照别人的预设轨迹去按部就班。

他今日要充分利用少年神童的身份、满腹的才学及他这个穿越者的信息优势,让贾琰名满京华,一举成名天下知!

名气越大,贾家就越加忌惮。

而神童贾琰遭遇宁府杀母夺家迫害的现身说法……无疑很容易引发读书人这个阶层的群体性同仇敌忾!

作为来自现代社会的穿越者,贾琰明白这是一种比“世言如刀”更为可怕的高端舆论力量。

至少,贾琰认为如此比官府,比什么大人物的保护更靠谱。

关于劝学诗,贾琰当然有太多的选择。

譬如宋朝皇帝赵恒的励学篇和朱熹的劝学诗,都丝毫不逊色于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

贾琰凝神定气,提笔一书而就。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有侍从走进亭中将贾琰的《劝学诗》取出交予吴默。

吴默接过打眼一看,眸中便立时泛起浓烈的惊艳色彩。

真的是字如其人,笔锋如龙,气韵万千。

吴默忍不住赞道:“贾解元端的好字!直画如剑,曲笔似藤。点若危峰坠石,撇如兰叶拂风!”

话音刚落,吴默陡然又眉飞色舞起来,拍手大叫道:“好诗!好一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在是妙哉,妙极!”

一干士子围拢过来,纷纷传阅,惊叹声不绝于耳。

吴默手持贾琰的《劝学诗》飞奔进阁。

不多时,他又飞奔出来,凝望着贾琰神色兴奋道:“尹川先生云,贾解元诗才可追先贤,书法亦是大家风范,堪为当世神童。此首劝学,当名垂青史矣。

不知贾解元可要继续应题?”

大儒邵邕自号尹川先生。

作为儒林的德高望,邵邕如此评价其实已经可让贾琰一诗成名,以常人之心态,多半见好就收。

但贾琰有备而来岂能半途而废。

他躬身一礼谦逊道:“微末之作,实不敢当尹川先生赞誉。请继续出题。”

吴默缓缓点头:“好。请仍以治学为题,为凌烟阁作楹联一幅。”

此时,贾琰已在众目睽睽之下,径自走进第二亭。

人声鼎沸中,贾琰伏案疾书。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为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所撰,东林书院的楹联,贾琰拿来用在此处,自然是恰到好处。

关键是政治正确,也符合时下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高标。

吴默阅后,面色像打了鸡血一般涨红,情绪也更亢奋。

此联饱含深意,又颇具诗意,实乃旷世之作。

吴默小心翼翼卷起手中的宣纸,高举在头顶,神态肃然,走入阁去。

而在周遭士子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不断有人开始吟诵出声,而随着某君激动得捶胸顿足继而恸哭流涕,众人的情绪在瞬间被燃爆扩散。


上一章  |  红楼春,我为王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