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华夏(五百三十六)国内国外齐关注_宙斯小说网
当前位置:宙斯小说网 >>历史>> 崛起之华夏 >>崛起之华夏最新章节列表 >> (五百三十六)国内国外齐关注

(五百三十六)国内国外齐关注


更新时间: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银刀驸马  分类: 历史 | 清史民国 | 银刀驸马 | 崛起之华夏 
张作霖告诉孙纲,他为了分化蒙匪而采取的“收买”政策大收其效后,他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了蒙古王公贵族上来自相残杀,这些王爷对金钱的喜好可以说和匪徒们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张作霖就在这上面动了脑筋。

蒙古王公一开始对汉军的“越俎代庖”很不感冒,而他们自己的直属军队战斗力又十分低下,根本不足以解除匪患,因此他们对汉军的到来一般采取的是观望和看热闹的态度,既不拥护也不反对。他们对张作霖等人提出的协助作战要求也是不哼不哈的。而张作霖后来从“收买”蒙匪那里得到启发之后,为了争取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他开始对几个主要王公和大喇嘛进行了贿赂,果然“孔方兄”一出马,无往而不利,这些王公贵族立刻转变了态度,开始积极支持汉军剿匪,不但派出所属军队协助汉军作战,而且还帮助安排向导,资助粮草,一时间“蒙汉关系”空前“融洽”,由于汉军的军需物资都是由北洋商贸集团提供的,北洋商贸集团在蒙古的贸易量一直很大,因此和蒙古的商业联系十分紧密(这也是马想要在蒙古开辟农场的原因之一),张作霖“借花献佛”,通过北洋商贸集团把很多蒙古地区没有的“奢侈品”贩运到了这里,提供给支持汉军的王公们。由他们转卖给其它王公贵族,这样一来。引起了其它王公地眼红,他们纷纷开始和汉军改善关系。这一次的剿灭蒙匪战役进行得十分顺利,其实也和汉军得到了当地王公及百姓地大力支持有关。

甚至于随同汉军作战的犹太人志愿军在从俄国境内解救回了很多自己的同胞之后,犹太人也开始用钱财贿赂当地的蒙古王公,竟然得到了三处“安置地”。来安置妇女儿童和伤病员。而且到后来,犹太人甚至还开出了价码,许诺蒙古骑兵和牧民每救出一个犹太人,他们就付多少钱!结果不时有“财迷心窍”的蒙古人偷入俄国境内去救在西伯利亚铁路工地作苦工地犹太人,守护工地的俄军哥萨克骑兵曾经被蒙古人搅扰得不胜其烦,又不敢越境攻击(装备精良的汉军正在那里虎视眈眈呢)。听说主持修路的俄国官员甚至开始向沙皇要求减少犹太籍工人的数量,以避免蒙古人没完没了的“骚扰”耽误了铁路地工期。

听了张作霖的解释,孙纲感到好笑之余,也十分赞同张作霖的办法。

蒙古王公害怕汉军的到来,无非是担心汉人来到蒙境,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如果对这些王公贵族也采取“金钱收买”的手段。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听从中国政府地命令,可以说是一个“兵不血刃”的好办法。

如果能够通过收买的手段诱惑他们同意汉军“永驻蒙古”和允许汉人大量迁入蒙境,并把铁路修到这里,中国对蒙古的联系和控制将大大加强。将来,可能就不会发生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地事了!

在收买蒙古王公贵族的同时。还可以用通过改善当地百姓生活地手段,取得当地百姓的支持。那么,在未来地战争中。蒙古将成为中队迎击俄国侵略的重要地稳固的战略基地!

“收买”的花费,比起战争的花费来,可是要少很多的哦。

在通过了张作霖的建议之后,孙纲又向众将提出来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想办法让蒙古王公贵族答应,允许在蒙古境内修筑一条“简易铁路”以“供应军需”;并同意北洋商贸集团在蒙古境内开办农场,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帮助在蒙古境内靠近俄国边境修建堡垒等军事设施。

孙纲指示张作霖等人,一定要向蒙古王公们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明白,铁路可以给他们运来更多的“奢侈品”供他们“挥霍”,也可以帮助解决他们境内的民生难题(当地的蒙汉农牧民的生活其实是很困苦的),同时也要做好当地蒙汉各族民众的工作,让他们了解农场式经营能给他们带来富足的生活,并且要让所有的蒙古人都意识到,汉军的到来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是来帮助他们的。

为了能让张作霖等将领更好的“开展工作”,孙纲给张作霖他们拨了“专项经费”,并在北洋实业银行设立了专户,便于他们使用。

同时。为了加强在蒙古地兵力。孙纲准备将在蒙古地三个骑兵旅组成地骑兵师升级为“骑兵军”。段祺瑞、张作霖和曹锟所属地华夏共和国陆军三个师及在黑龙江和吉林地吴佩孚、冯国璋两个师也全部升级为“军”。这样一来。东北和蒙古地兵力将变得十分雄厚。

在加强东北地兵力地同时。为了巩固北京地防务。孙纲准备将聂士成地近卫师也升级为“近卫军”。同时让南方加快新式陆军地组建步伐。并要求南方新组建地师在成立完毕后开到北方和北方地军队统一集训。以便于快速提高南方军队地作战素质。

为了能够得到稳定地兵源。孙纲让军务部发布命令。建立师一级地士兵直属征召地。即师一级地兵源全部都来自于同一地域。也就是师所在地省。师一级地补充兵员也同样来自征召地。在这个师到前线作战时。在征召地留下训练营。对后来征召地补充兵员进行训练。训练完毕后再输送到前线地对应师。返回国内休养痊愈地伤兵在伤愈后也将被同样送进训练营。然后一起开赴前线。

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因为这样做地好处是士兵在军队里都是同乡。在入伍前就可能认识。老兵也乐于帮助新兵。在战场上。士兵们相互认识。即使是夜战。彼此地声音也熟悉。这样一来。士兵们“居则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士兵抛弃同袍逃跑地可能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部队地战斗力和凝聚力。

抛弃同袍逃跑是原来大清军队里地“家常便饭”。但在现在这样地部队里。逃兵地名字只要传回后方。其本人及家人就会一辈子被同乡鄙视。永远别想抬起头来。

在这样地环境和氛围下。才可能出现一支真正地强军!

孙纲在积极的建设中国陆军的时候,目光也没有离开中国周围的国际环境。

他现在的注意力,并不是完全集中在中国未来的敌人——俄国上,而是也在关注着自己“盟友”的情况。

因为现在,中国的重要“盟友”英国,已经深陷于“布尔泥沼”不能自拔了。

英国在占领了奥兰治自由邦的首府布隆方丹扭转了战局之后,面对布尔人的游击战,英军居然采用了中队对付俄军时采用的战术,即以铁路交通线为依托,大量使用装甲列车,攻击布尔人的游击队,同时切断布尔人的补给线,达到困住布尔人游击队的目的。

为了给部队提供更强的火力,英国人还把海军舰艇的舰炮拆了下来,改装成射程和威力都更大的陆战炮,用于轰击布尔人的堡垒和压制布尔人的火力。英国人之所以这么做,不光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皇家海军帮不上什么忙,还因为,布尔人手中的火炮虽然数量较少,而且都是杂牌货,但却都是1896年以后的产品,拥有更高的射速,以至于布尔人的炮兵一度给英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南非战场上,虽然英军在数量上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但这并不代表着在大不列颠的巍巍炮口下,布尔人就会象“火鸡”一样的被英国人打着

在布尔人掌握超过英国人的“高科技”的情况下,双方的交战结果让许许多多只通过武器数量来判别战争胜负的人大跌眼镜。

象在1900年2月5日发生的布拉克范塔尼战斗中,布尔人虽然只有3门75毫米速射炮,却打得拥有36门各种火炮的英军步兵旅动弹不得;英军的老式火炮无论射程还是射速都远不及布尔人的“75小姐”,因此真正的“火鸡”是英国人而不是布尔人。虽然最后英军死伤总计只有34人,但是英军步兵旅的攻势最后却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退却!“如果布尔人愿意的话,我想他们可以把我们杀光!”英军步兵旅的指挥官后来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我军的火炮完全过时,在面对布尔人火炮的时候根本无能为力。”

布尔战争中英军炮兵战术的僵化也让双方在炮兵对战上的优劣差距更为明显,在南非的土地上,英国人坚持依据他们的“标准战术原则”,即在步兵发动进攻前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炮兵决斗”,可问题是布尔人的炮兵根本就不打算“决斗”,而是完全把自己隐藏起来,布尔人的炮兵偶尔打上两三发炮弹就可以让英军炮兵朝着空无一人的荒野傻BB地轰上大半天!()


上一章  |  崛起之华夏目录  |  下一章